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 方丈
编辑| 幸运
初审| 天坛
前言
说起对联这门艺术,那可真是中国文化里的一块瑰宝。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绞尽脑汁,就为了对出一副妙联传世。
可你能想象吗?明朝有位大才子,竟然写出了一副"最懒"的对联——上联和下联看起来一模一样,一个字都没变!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副看似偷懒的对联,不仅没被人笑话,反而成了流传几百年的经典之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位才子又是用了什么绝妙的手法,让完全相同的两句话表达出了截然不同的意思?
江南才子的少年成名路
浙江绍兴这个地方,自古就出文人。
明朝嘉靖年间,这里出了个神童,名叫徐渭。
这孩子打小就跟别人家的不一样,三岁能背诗,五岁会作对,十岁写的文章就让大人们啧啧称奇。
街坊邻居只要一提起他,那都是竖大拇指:"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徐渭确实争气。
别的孩子还在背《三字经》的时候,他已经能通读四书五经了。
更厉害的是,这小子不光读书好,画画、写字、作曲样样精通。
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绍兴城里有个小才子,将来肯定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
年轻时候的徐渭,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他经常跟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喝着小酒,吟诗作对,好不快活。
那时候的他意气风发,觉得凭自己的才华,考个功名简直是手到擒来的事儿。
周围的人也都这么认为,谁能想到,命运给这个天才准备的,竟是一条坎坷无比的人生路。
科举路上的八次折戟
徐渭第一次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信心满满。
他觉得以自己的才学,中个举人不在话下。
可谁知道,榜单公布的时候,压根儿就没有他的名字。
这让徐渭有点懵,他想着可能是自己太紧张了,发挥失常。
没关系,下次再来!
第二次考试,徐渭做了充足的准备。
这回总该行了吧?结果又落榜了。
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每次考完,徐渭都满怀希望地等着放榜,可每次等来的都是失望。
到了第八次的时候,徐渭已经不年轻了,两鬓都开始有了白发。
八次科举,八次落榜!这对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
要知道,在古代,科举几乎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
徐渭的才华有目共睹,可偏偏就是考不上。
这种反差让他开始怀疑人生,也让他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敏感。
宦海沉浮中的命运转折
科举考不上,徐渭也得活下去啊。
嘉靖年间,倭寇频繁侵扰东南沿海,朝廷派了个能人叫胡宗宪去抗倭。
胡宗宪听说徐渭才华出众,就把他请到幕府当了幕僚。
在胡宗宪手下工作,徐渭总算找到了点用武之地。
他帮着起草文书,出谋划策,日子过得还算安稳。
可好景不长,朝廷里出了件大事——权臣严嵩倒台了。
这本来跟徐渭没什么关系,问题是胡宗宪当年跟严嵩有过来往,这下被牵连进去了。
胡宗宪一出事,徐渭跟着倒霉。
作为胡宗宪的幕僚,他也被抓进了大牢。
监狱里阴冷潮湿,徐渭每天都在担惊受怕,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被问斩。
他想不通,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错,怎么就落到这步田地?那些年科举落榜的痛苦,加上现在的牢狱之灾,把徐渭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场悲剧引发的人生巨变
好不容易从监狱里出来,徐渭整个人都变了。
他开始疑神疑鬼,精神状态极不稳定。
现在我们知道,他这是得了严重的抑郁症。
可在当时,谁懂什么心理疾病?家里人只觉得他脾气变怪了,动不动就发火。
有一天,徐渭的病情发作了。
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他失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
这下可闯了大祸,杀人可是重罪啊!徐渭再次被关进了监狱,这一关就是好几年。
蹲在牢房里,徐渭有大把的时间反思自己的人生。
他想起年轻时那些意气风发的日子,想起自己为了功名废寝忘食的样子,想起八次科举落榜时的绝望。
他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这大半辈子,都在追求一个虚名,却把真正重要的东西给丢了。
牢狱之中的精神重生
说来也怪,关在监狱里的日子,徐渭的精神状态反而慢慢好转了。
没有了外界的压力,没有了功名利禄的诱惑,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那些年少时热爱的诗词、书画,好像又回来了。
徐渭在狱中开始写字、画画。
没有好的纸笔,他就在墙上画,在地上写。
奇怪的是,这时候他的作品反而透出了一股子洒脱劲儿。
那些笔墨里,再也看不到当年对功名的执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看透世事的豁达。
出狱后,徐渭做了个重大决定:不考了!功名利禄都是浮云,他要把剩下的日子用来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从那以后,徐渭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他的画作风格独特,泼墨大写意,气势磅礴。
他的书法洒脱不羁,自成一派。
后来的画坛巨匠郑板桥,见到徐渭的作品都赞不绝口,说自己"青藤门下走狗"。
千古绝对背后的人生感悟
就是在这个时期,徐渭写下了那副流传千古的对联。
说起这副对联的由来,还真有点意思。
有一天,徐渭坐在书房里,想起自己这大半辈子的经历,突然就有了灵感。
他提笔写下:"好读书不好读书"。
写完上联,他停下来琢磨下联该怎么对。
按照对联的规矩,下联得跟上联意思相对,字数相等,平仄相合。
可徐渭想了半天,突然笑了。
他把笔一挥,在下联的位置又写了一遍:"好读书不好读书"。
乍一看,这不就是把上联抄了一遍吗?可妙就妙在这里。
这副对联里的"好"字是个多音字,既可以读"hào",表示喜欢;也可以读"hǎo",表示擅长。
上联的意思是:年轻的时候,正是"好"(hào,喜欢)读书的年纪,身强力壮,记忆力好,学什么都快。
可那时候偏偏"不好"(hǎo,不擅长)读书,心思不在学习上,贪玩好耍,把大好时光给浪费了。
下联说的是:等到年纪大了,终于"好"(hǎo,擅长)读书了,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想要专心求学。
可这时候偏偏"不好"(hào,不喜欢)读书了,不是不想学,而是精力不济,记忆力下降,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副对联字面上完全相同,可通过多音字的巧妙运用,表达出了完全相反的两层意思。
它说的不仅仅是读书这件事,更是在感慨人生的无奈——我们总是在拥有的时候不珍惜,失去了才懂得可贵。
传世名作中的文化智慧
徐渭的这副对联传开后,整个文坛都炸了。
大家纷纷拍案叫绝,说这才是真正的才子之作。
你想想,用完全相同的字,通过读音的变化,表达出相反的含义,这得有多大的文学功底和创作才华?
这副对联妙就妙在它的多重含义。
从表面看,它是在讲读书;往深了说,它在感慨时光易逝;再往深了想,它其实是徐渭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给所有人上了一课:珍惜当下,莫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徐渭年轻时才华横溢,可他把所有精力都用在追求功名上了,忽略了自己真正的天赋所在。
等到他经历了那么多磨难,终于想明白要做什么的时候,人生已经过去大半。
这种切肤之痛,化作了这副看似简单、实则深刻的对联。
后来,这副对联被挂在无数书房、学堂里,成了激励后人勤奋学习的座右铭。
它用最朴实的文字,讲出了最深刻的道理。
每个读到这副对联的人,都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紧迫感:趁着年轻,赶紧学习,别等老了才后悔。
徐渭最后的日子过得很平静。
他不再追求功名,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就是专心画画、写字。
他的作品越来越多,风格也越来越独特。
那些水墨淋漓的画作,那些龙飞凤舞的书法,成了后世学习的典范。
特别是他的大写意花鸟画,直接影响了清代的扬州八怪,甚至对现代中国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结语
徐渭的这副"最懒"对联,用相同的字写出了不同的人生况味。
它告诉我们,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在该努力的年纪选择了安逸,在想要奋斗的时候却已经力不从心。
徐渭用自己坎坷的一生,换来了这份深刻的领悟。
他的经历提醒着每一个人:时光不等人,青春易逝,今天不努力,明天就真的来不及了。
这副对联之所以能流传数百年,不光是因为它文字上的巧妙,更是因为它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信息来源:
《徐渭集》,中华书局出版
《明史·文苑传》卷二百八十七
袁宏道《徐文长传》,收录于《袁中郎全集》
周亮工《书影》卷三,关于徐渭生平记载
《中国书画家辞典·明代卷》,上海书画出版社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