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郭德纲讽刺某演员:“北京有个著名相声艺术家,他闺女是个演员,净跟导演睡觉!”于谦问:“谁啊?”郭德纲却说:“你是没让人告过啊?管他是谁呢?知道就行了! 2007年,中国相声界突然掀起了一场风波。导火索是由姜昆牵头,北京相声俱乐部联合多位相声演员和评论家,发布了一份倡议书,内容是“反对低俗、庸俗、媚俗”,简称“反三俗”。 在倡议书中,姜昆强调,相声作为中华曲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坚持传统和艺术追求,不能迎合低层次的趣味,更不能通过荤段子、庸俗包袱来吸引观众。他语气铿锵,态度鲜明。 但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份倡议的矛头直指郭德纲和德云社。 彼时的郭德纲,已经成为舞台上最耀眼的草根明星。靠着“剧场相声”这一模式,他让沉寂多年的相声重新热闹起来。 德云社的票价从几十到几百,场场爆满,黄牛票更是一票难求。 郭德纲的相声贴近生活,语言辛辣,有时夹杂荤口子,观众捧腹大笑。他的风格与姜昆一脉相承的“学院派”“主旋律相声”形成了鲜明对比。 郭德纲的走红,让不少传统相声演员感到尴尬:他们遵循曲协的艺术标准,却连观众都留不住;郭德纲说着“不登大雅之堂”的段子,却轻而易举火遍全国。 姜昆心里明白,这种趋势一旦继续,相声的格调必然下降,于是率先喊出了“反三俗”的口号。 曲协的地位在当时如同“官方正统”,姜昆的话一呼百应,不少演员纷纷表态支持,甚至媒体也倾向于批评德云社“拉低了相声形象”。 这让郭德纲压力骤增,他被迫在2007年下半年减少公开演出,算是暂避锋芒。 郭德纲从来不是逆来顺受的人。他骨子里带着倔强与叛逆,对他而言,观众花钱买票就是最大的裁判,而不是某些协会或专家。沉默了几个月后,他决定在舞台上给姜昆一个“回应”。 2008年,郭德纲在一场演出中说了一段广为流传的话。他抛出一个惊人的包袱:“北京有个著名相声艺术家,他闺女是个演员,净跟导演睡觉!” 台下哄然大笑,观众立刻屏息等待下文。搭档于谦顺势问:“谁啊?”郭德纲机敏一笑:“你是没让人告过啊?管他是谁呢?知道就行了!” 这几句话表面上没点名,实际上暗示意味十足。观众心中自然联想到姜昆,因为姜昆的女儿姜珊,正好在影视圈发展。 郭德纲聪明地用“你没让人告过”这句自嘲,为自己加了一层“挡箭牌”,既调动了笑点,又避免被直接起诉。他的这一“暗讽”迅速在坊间和网络上流传开来,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观众们的反应两极分化。一部分人拍手叫好:“痛快!郭德纲终于回击了!” 他们认为这是草根艺人对权威的反击,是对“反三俗”运动的辛辣回应。另一部分人则批评郭德纲“言辞过火”,拿人家闺女说事不够厚道,甚至有人说他“缺乏艺德”。 姜昆听闻后,心中更是气愤。在之后的采访和节目里,他屡次强调:“相声演员要坚守艺德,不能靠影射和低俗取笑。” 虽然他始终没有点名,但话里话外的矛头都指向郭德纲。与此同时,他继续推动“反三俗”运动,号召相声演员们回归传统,呼吁社会抵制“低俗笑料”。 郭德纲则选择继续在舞台上“以讽刺还讽刺”。他的段子里时不时夹杂着影射,观众听得心领神会。 他常常调侃:“有些人呀,整天喊着高雅艺术,可惜剧场里一个观众都没有,这叫艺术还是自娱自乐?”这类话,不仅让观众大笑,也不断挑动着那根“体制内与体制外”的敏感神经。 两人的交锋从未有过正面碰撞,却通过相声、媒体、观众的口口相传,成为一场长期的暗战。 这场暗战延续了多年,直到今天,人们回顾那段历史,仍然感慨万千。 2007至2008年的“反三俗风波”,不仅仅是姜昆与郭德纲的个人恩怨,更是整个相声行业转型的缩影。 它让人们看到,相声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的冲击下,不可避免地经历了一场剧烈的分裂与碰撞。 郭德纲后来曾说过:“有人说我是三俗,我说观众花钱买票进来笑了,这就是相声最大的意义。” 而姜昆始终坚持:“艺术要有责任,不能被低俗绑架。”两人各执一词,至今没有交集,但他们的交锋,却深深烙印在中国相声发展的历史中。#说TA##生活##社会百态##八卦手册##我要上微头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