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行圈这坑有多深?花十万买碳架,骑半年发现:快乐全在换装备上

上周末在滨江绿道遛弯,瞅见俩有意思的场景:穿跨栏背心的大爷蹬着28大杠,“唰”地超过个骑万元公路车的小年轻;旁边树底下支着折叠椅的姑娘,正对着手机给新到的碳轮组拍照,嘴角笑出小酒窝。

骑行为啥被叫做 “体育毒品”?

这画面看得我直乐——合着现在骑车,快乐全在“买”和“晒”上了?

某电商平台去年双十一数据挺扎眼:骑行类目成交额涨了18%,退货率才3.8%。

您琢磨啊,退货率低说明啥?

不是东西多好,是买的人根本不想退。

就像我那骑友老周,去年双十一囤了三双锁鞋两副手套,收到货连包装都没拆,转头又下单了碳纤维前叉。

问他为啥,他说:“看着就专业,不买总觉得亏。”

这事儿怪就怪在,骑车这运动能同时撩拨俩“快乐开关”。

骑行为啥被叫做 “体育毒品”?

咱普通人运动,累得呼哧带喘才出点汗,可骑友不一样——规律骑久了,身体会分泌一种叫强啡肽的东西,这玩意儿比吗啡还管用,疼着疼着反而美了。

更绝的是装备升级:换个轻300克的碳轮组,踩起来是轻快些,但大脑就跟你玩“角色换装”游戏似的,立马觉着“我变猛了”。

去年我跟小区骑行群20多号人聊过,7成以上的人说换了碳架后,均速也就快了两公里。

可您猜怎么着?

该升级的还在升级。

就跟打游戏似的,装备属性涨两点,就觉着能通关了,结果越陷越深。

产业端也在“递刀子”。

某国际大牌出了套“电子变速+功率计”,价格快赶上国产新能源车首付,愣是被抢空了。

骑行为啥被叫做 “体育毒品”?

二手市场更魔幻:头盔手套说扔就扔,顶级碳架倒能卖原价八成。

我一做二手回收的朋友说:“现在收车跟鉴宝似的,普通人就认碳架标签,至于是不是真的轻,人家根本不在乎。”

杭州有个骑行俱乐部搞了个“共享配件库”,碳轮组、功率计这些贵价玩意儿,会员按次租。

我去体验过一回,老周租了套碳轮组骑了俩月,说:“花百八十块钱体验,比直接买划算多了。”您说这是不是明白人?

其实骑车图个啥?

不就图个风吹脑袋、腿儿蹬得生风么?

大爷的28大杠没碳架,不照样把万元车甩在身后?

那些盯着克重功率算的,怕是忘了最开始的快乐——车轮转起来的风声,可比手机里的装备参数实在多了。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您觉得骑行的快乐,是来自车轮丈量过的路,还是手机里收藏的装备清单?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