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草台班子了!
美国对中国船舶的“入港费”今天正式生效,可执行规则却让整个航运圈看懵了:一艘船可能要交几百万美元,全靠船东自己判断该不该交、交多少,负责监管的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连人都凑不齐。
这种连收费都要靠“自觉”的操作,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这事最荒诞的地方,在于政策本身和执行能力的完全脱节。美方早在去年4月就开始谋划这项收费,今年4月敲定10月14日生效,前后准备了整整一年半,按理说该万事俱备。
可偏偏在9月底,两党为了医保预算谈崩,10月1日联邦政府直接停摆,把全盘计划砸了个稀烂。
CBP的员工倒是没全休假,6万多人里有6万多被算作“必要人员”得继续上班,但这些人全是无薪工作。
有美国媒体采访到一位CBP的基层职员,对方说现在办公室里人心惶惶,大家每天上班都在算积蓄能撑多久。
这次停摆还可能不补发欠薪,不少同事已经开始讨论要不要取消孩子的兴趣班,甚至盘算着这个月只能靠泡面度日。
连自己生计都顾不上的人,哪还有心思去管船东有没有交几百万的费用?
此外,美国国土安全部早就放话,就算政府停摆,关税和相关费用也得照收不误。可口号喊得响亮,执行层面却彻底拉胯。
CBP连基础的收费核验系统都没搭好,就匆匆把担子甩给了船东。要知道,这笔费用可不是小数目,一艘普通的集装箱船单次靠港就要交几百万,换成大一点的船只会更贵。
让企业自己给自己算钱缴费,这在全球贸易史上都少见。有网友调侃,这哪儿是收费政策,分明是给船东出了道“不用交”的选择题。
美方原本想靠这笔收费打压中国航运业,可现实却是自己先乱了阵脚。根据之前的计划,不管是中国拥有的船、中国运营的船,还是中国建造的船,只要靠美国港口都要交钱,未来几年费用还会翻倍涨。
可真到执行时才发现,别说打压别人,自己的政策都成了笑话。
全球头部的航运公司早就开始想办法规避费用,马士基和赫伯罗特直接在跨太平洋航线上换了韩国造的船,MSC把中国造的船调去其他航线,只派非中国造的船去美国。
这些公司手里有足够的替代运力,根本不愁被收费卡住脖子。
真正倒霉的是美国自己的港口和从业者。洛杉矶港之前就经历过类似的混乱,2018年政府停摆时,货物在港口的停留时间增加了一两成,易腐货物全坏在了码头。
这次更严重,CBP的技术人员大量休假,报关文件审核、货物检查都得排队,进口商急得跳脚。
港口周边的卡车司机也受牵连,货柜卸不下来,他们就没活干,一天不开工就少一天收入。
荒诞的是,前阵子特朗普居然说港口货运量下降是“好事”,可他没提的是,洛杉矶港和中国相关的货物已经降了一半多,码头工人减班、仓储企业裁员的消息早就传开了。
美方总说收这笔钱是为了“振兴本土造船业”,可这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2024年美国全年的商用船舶订单才5艘,全球产能占比连0.2%都不到,而中国同期订单超过1500艘,一半的全球产能都在我们这儿。
而且美国造船成本比中国高四五倍,造一艘3600标箱的船,美国要花3亿多美元,中国只要5500万。
就算把中国船舶挡在门外,美国本土造船业也接不住这些订单,最后只能让其他国家捡便宜。
这种“想一出是一出”的政策,本质上是美国治理空心化的表现。近半个世纪里,美国政府已经停摆20多次,每次都是两党把预算当成博弈的筹码,根本不管普通民众和企业的死活。
这次为了医保预算谈崩,却要让CBP职员无薪上班,让船东自己算费缴费,让港口从业者没活干,整个流程乱成一锅粥。
花旗银行早就分析过,政府停摆一周就可能拖慢美国经济0.1到0.2个百分点,再加上这种折腾人的贸易政策,经济能好才怪。
美方一边搞出这种“草台”政策,一边还想维持贸易霸权。他们以为靠收费就能卡住全球航运的脖子,却没意识到现在的航运网络早就互联互通了。
船公司可以换船、可以改航线,货物可以从加拿大、墨西哥的港口中转,就算多花点成本,也不会任由美国拿捏。
反而美国自己的港口因为政策混乱,吸引力越来越低,未来可能被其他国家的枢纽港取代。
CBP的职员还在为生计发愁,船公司已经把船调去了其他航线,美国的进口商还在等货柜通关。
这场闹剧中,真正受损的全是美国自己人。
这种全靠自觉的收费政策,真能达到美方想要的效果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