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仍是5%左右

2024年,中国经济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结构调整的阵痛中稳步前行。世界银行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为4.9%,较6月的预测上调0.1个百分点,展现了强劲韧性。四季度以来,一系列增量政策组合逐步落地,房地产市场和股市企稳回升,为经济注入了信心。

迈入202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明确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为5%左右。这一目标的提出,既是对当前经济运行实际的精准把握,也是为实现2035年中长期发展目标夯实基础的关键一步。

然而,在国际环境日益复杂、需求仍不足的情况下,如何通过政策组合拳激活内需、稳住经济基本盘?哪些新兴产业和技术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地方政府和企业又该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稳中求进?

开年之际,带着这些问题,南都湾财社邀请多位智库专家,把脉宏观经济、预测2025的趋势与机遇。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5%左右仍是2025年我国GDP增长目标,这一目标的设定既是稳增长的必要选择,也是实现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支撑。他指出,未来经济增长将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轮驱动,为内需扩张和结构优化提供更为稳定的宏观环境。

对于当前内需不足的突出问题,徐洪才表示,“扩大内需是各项政策的重要抓手,要通过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激发潜在消费需求,扩大有效投资。”他进一步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AI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以及银发经济等领域,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2024年中国经济在内外部压力下保持增长,全年实现4.9%的目标。如何评价过去一年的经济表现?

徐洪才:过去的一年,坦率地讲很不容易。我们顶住了巨大的压力,实现了经济的相对平稳增长。全年经济增速约为4.9%,虽然略低于5%的预期目标,但仍然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特别是在四季度,政策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这一过程中,一揽子宏观调控政策功不可没。从2024年9月24日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包括消费促进、投资拉动等具体措施。这些政策的针对性很强,在短时间内稳定了市场预期,尤其是对房地产市场和股市的企稳起到了明显作用。

同时,2024年中国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也迈出了重要步伐。以人工智能(AI)技术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正在加速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释放的潜在动力,同样是经济韧性的重要体现。通过这些新动能的驱动,中国经济在面临外部挑战的同时,逐步形成了内生增长的机制。

尽管如此,2024年的经济运行也面临一些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内需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消费增长乏力、投资动力不足等矛盾仍需进一步破解。展望未来,在政策持续发力的背景下,这些问题有望得到更为有效的缓解,为经济发展奠定更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2024年既是充满挑战的一年,也是夯实未来发展基础的重要一年。通过一系列政策组合拳的精准调控,中国经济不仅实现了平稳增长,还为2025年的发展积蓄了更多动能。

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您认为这一表述释放了哪些新的信号?

徐洪才:积极的财政政策首先体现在财政赤字率的提高。2024年的财政赤字规模约为9万亿元,赤字率为3%左右,而2025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加到12万亿元,赤字率提高至4%左右。这表明我们有足够的财政能力,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支持。

新增的财政资金将重点投向几个关键领域。首先是民生保障领域,中央明确要把这部分资金“用在刀刃上”,例如支持就业、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等。其次是推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这包括新型产业的培育、基础设施补短板,以及绿色低碳转型的相关项目投资。

同时,通过发行长期国债,地方政府现有的债务压力也将得到缓解。这不仅为地方政府提供了更多可支配资源,也为其落实中央政策提供了重要保障。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精准发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总的来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既是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必要选择,也是释放中长期改革红利的重要抓手。它不仅在短期内助力经济稳增长,还将为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创造更加坚实的基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您认为这一政策的核心方向是什么?将如何支持经济增长?

徐洪才:货币政策的核心方向是保障市场流动性充足,为经济运行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2025年,货币政策将保持适度宽松,具体措施可能包括降准、降息等工具的灵活运用。甚至多次调整,以配合和支持财政政策的顺利实施。这种协调能够确保宏观货币环境和金融体系的稳定,避免出现大幅度的波动。

在这样的政策安排下,我们需要保证金融体系和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供给充足,让市场主体能够感受到资金支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换句话说,当前的“粮草”和“弹药”是充足的,政策工具箱里还有很多选项,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供了坚实保障。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为整体经济运行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持。

此外,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也需要打好政策组合拳,财政部和央行两大宏观调控部门之间的协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其他领域的一些非经济政策也需要与经济目标保持一致,各方目标一致、齐心协力,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的整体作用。

在这种政策环境下,我认为新一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需要保持一定的增速。我估计,在即将召开的两会期间,可能会提出5%左右的经济预期增长目标,这是必要的。这一增速对于确保在未来若干年的宏观经济平稳且较快的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同时也为实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

内需不足仍是经济运行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扩大内需的关键举措是什么?

徐洪才:当前需求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特别是内需不足,消费增长乏力、投资意愿不足、市场预期不稳,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把扩大内需作为各项政策的重要抓手。

一方面,要激发潜在的消费需求,特别是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环境等方式,释放消费潜力。同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仍是制约内需扩大的重要因素,推进新型城镇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途径,有助于促进城乡消费的融合与增长。

另一方面,还要扩大有效投资,特别是在高技术产业、新型基础设施和绿色经济等领域。通过精准的投资拉动有效需求,提高供给质量,进而实现供需之间的良性互动。这种双向发力,将为经济稳定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2025年,哪些技术和产业或将成为新动能?

徐洪才:从大的方面讲,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特别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应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带来了显著变化。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领域,AI技术正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技术的推广,不仅优化了生产效率,还创造了全新的产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比如,在制造业中,AI技术的融入提升了智能制造的水平,使传统产业实现了降本增效。同时,智慧农业的兴起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手段优化了资源配置,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此外,服务业领域的AI应用,例如智能客服、无人零售等新模式,也在持续扩展。

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也催生了银发经济的发展潜力。比如智能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不仅在家庭护理中大放异彩,还推动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再比如,生物医药和生命科学领域正在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更多针对老年人需求的产品与服务,这些都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此外,一些新概念和新领域正在崭露头角。比如“低空经济”“冰雪经济”等,代表了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些新领域的探索和落地,不仅将带动投资增长,也有望释放更多消费潜力,为中国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执行统筹:邱墨山

编辑统筹:刘耀宁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 严兆鑫

出镜:陈薪羽

剪辑:叶浩程

设计:尹洁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