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的肃然、曲水流觞的优雅、踏青看竹的出游,原本意蕴丰富的清明,不该被荒唐地凝结成“不能洗头”“不能问好”

近日,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内容以“民俗推广”的名义,传播“清明遇双春,5人不上坟”“今年清明3人不上坟”等说法,引发关注。据中国青年网报道,这些内容声称2025年乙巳年因闰六月形成双春年,孕妇、老人、女婿、小孩等群体上坟会招致灾祸等。

媒体:传统民俗不容谣言做文章

在网上一搜,可以发现各种千奇百怪的“清明节禁忌”,比如“禁穿黑色衣服”“不能回家太晚”“清明当天不能洗头”“清明节不能说早上好”等等,让人大开眼界。

对于这些,想必人们也不陌生。在传统节日来临时,类似的“伪民俗”总会冒头。而一些老年人对此可能深信不疑,在家庭群里积极转发。结果年轻人不信,老年人还会厉声反驳,“过来人的智慧,宁可信其有”。

老实说,这和过来人的智慧真没什么关系。所谓的“双春年”,是农历闰月导致的自然历法现象,平均每19年出现7次,与吉凶无关。而某某群体禁止上坟、招致灾祸云云,基本都是信口胡诌,既无典籍支持,更不符合现代科学。

不过这些“伪民俗”的散布者,大概也不会在乎科学和逻辑。在一些视频最后,其目的便图穷匕见了,比如“清明不补,夏天受苦。点击我的头像,在主页橱窗都有我和家人在喝的XX,八盒一周期……”这样的习俗“科普”为的是带货和流量,那么就能不断编出新的谣言。

仔细想想,这种“伪民俗”能传播,其实是击中了某种社会心理:对于生命无常的紧张,对于力量掌控的渴望。叠加科学素养不足,一些人或许相信存在“神秘力量”。同时,这样的“伪民俗”又能让部分人获得“力量感”,比如借着这些由头来干涉他人的生活,以禁忌之名对他人进行规训。

必须认识到,这一方面属于散布谣言,传递伪科学,也制造了不必要的禁忌,给人们生活造成无谓的干扰;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污名化和庸俗化的解读——慎终追远的肃然、曲水流觞的优雅、踏青看竹的出游,原本意蕴丰富的清明,不该被荒唐地凝结成“不能洗头”“不能问好”

因此,对于这类“伪民俗”,应当视作一种谣言加以打击和抵制,传统民俗不容谣言做文章。比如平台对故意误导公众的相关内容加强巡查,运用技术进行甄别,精准识别其中的虚假元素,并及时切断传播链条等。公众对此也应当有所警醒和加强分辨,所谓的这个禁忌、那个“不能”,未见得有确切根据,反倒可能是一些人为了生意进行的噱头。如果因此一本正经地调整个人行为,就真的落入了圈套。

面对传统节日,人们还是以一种从容自然的态度为好,选择让自己舒适的方式度过,或许才是传统节日最好的传承。让传统民俗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落入生活,而不是去相信那些让人打招呼、穿衣服都处处紧张的伪科普。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媒体:传统民俗不容谣言做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