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周末与朋友出去游玩,听她提起她家的孩子时眉头一皱,跟我吐槽道:

那孩子太皮了,东西用了就乱丢,床上到处摆放着衣服,书,袜子等,说也说不听,每次收拾完第二天又是乱七八糟的。

心理学家:床上很乱的人,要比床上整洁的人,创造力高于50%

我想这是很多家长可能都会面临的情况,有一个不爱收拾,床上乱七八糟的孩子总归是让人操心;

其实,万事都有其利弊,就拿床乱这件事来说;

朋友的孩子虽然不爱整理房间,但是有着一定美术天赋,桌上五彩斑斓的图画里藏着无数奇思妙想与不竭的创造力。

床越乱,创造力越高?

心理学家Vohs团队在2023年就做过相关研究,他们将48名参与者随机分配到“整洁”或“杂乱”的房间中,要求他们列举乒乓球的创新用途;

结果表明:杂乱房间组提出的创意数量和质量显著更高,且在新颖性上的评分超出整洁组近30%

团队后续做了延伸研究发现,床铺凌乱者比整洁者的创造力评论高出50%;

心理学家:床上很乱的人,要比床上整洁的人,创造力高于50%

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无序环境可能直接促进发散思维,能够使人在短时间内跳出框架,具备自由联想能力。

为人熟知的爱因斯坦,乔布斯等名人的工作空间就常常比较凌乱,那么为什么无序的环境会激发人的创造力?

本质上来说,源于混乱的环境会传递“随机性”信号,无序环境下的随机信号会刺激人的思维网络;

比如激发创新思维,零基思维(Zero-based thinking)等。

心理学家:床上很乱的人,要比床上整洁的人,创造力高于50%

零基思维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的零基预算概念,指的是一种通过摆脱既有框架和经验束缚,从零开始重新审视问题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主张抛开历史数据和现有框架,对已有信息进行本性重构。

该思维模式的目的就是寻求创新,归零重置、目标导向、创新突破是它的三个特性。

而无序的环境本质上就是在归零重置,将有序的规则与环境变得随机,让人在无序中找到新的解决方式。

乱带来的创造力的底层路径是,环境通过神经可塑性重塑认知模式;

无序会削弱控制感,会激活前扣带回皮层ACC/默认模式网络DMN,从而促进远距离,无关联联想,释放人的发散与创新思维。

心理学家:床上很乱的人,要比床上整洁的人,创造力高于50%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画家毕加索的成功也离不开无序环境的刺激;

他的工作室颜料飞溅,陶器与画布混杂,甚至餐厅也成为其创作场;

1957年,一时灵感迸发的他在自己戛纳家中的餐桌上进行作画。

后来开创了属于他的艺术时代——立体主义(Cubism),从源头上解构了传统的透视规则,为美术界的创新与发展融进了新鲜的“血液”。

混乱的环境与多种气味的交杂激活了毕加索的海马体—新皮质记忆重组,促发跨界联想,进而带来了“艺术变革”。

越乱越好?

然而凡事过犹不及,过度打破平衡的混乱在带来奇思妙想的同时,也伴随一定“风险”;

比如出现心理学中的一系列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 effect)。

当人长期处在无序环境中,其前额叶功能会受到抑制;

并且杂乱的环境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感官负荷,会让人的皮质醇水平上升,抑制创造性思维所需的放松状态,不利于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床上很乱的人,要比床上整洁的人,创造力高于50%

此外,无序的环境还会诱发道德模糊行为;

比如实验中杂乱房间中,人作弊的概率会上升,这是因为无序会削弱个体对权威与传统道德框架的遵从。

这种削弱就像房间上的破窗,一次又一次的刺激只会使窗户的裂缝越来越大,而裂缝越来越大的同时,道德观念也会越来越低

他们可能会变得情绪不稳定,自控力削弱,进而有着一定程度的挑战社会秩序的倾向。

心理学家:床上很乱的人,要比床上整洁的人,创造力高于50%

其实,整洁的环境也能促进人的工作效率,促进创新;

就像获得诺贝尔学奖的物理学家普朗克(Plank)的书桌上摆放的东西只有计算稿与基础工具,极简的空间布局令他能够专注于量子理论推导。

总而言之,房间的乱会给人带来多维度影响,有利有弊,在看待结论时也应持辩证态度,因为如何获得创造力从来没有标准答案。

-The End -

作者-观南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心理学家:床上很乱的人,要比床上整洁的人,创造力高于50%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