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做HR的老周吃饭,他刚坐下就叹气:“公司最近优化团队,有个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员工,说自己是‘铁饭碗’动不得,闹到工会不说,还到处跟同事抱怨。其实哪是那么回事,2025年新规早把话说透了,这种合同能裁,但赔偿怎么给、谁该优先留,都有明确门道,不能瞎来。”


2025新规明确:无固定期限合同能裁!赔偿怎么算、谁优先留记好

这话一出口,桌上几个职场人都凑了过来——毕竟谁都想知道,无固定期限合同到底是不是“签了就稳到退休”的终身饭票?2025年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二)》正式实施后,相关规则比以前更明确,没了模糊地带。今天就用咱职场人的大白话,把“啥情况能裁”“赔偿咋算不亏”“优先留用有啥说法”拆明白,不管你是刚签这种合同的员工,还是要处理相关事务的企业,看完都能心里有底,不踩坑、不糊涂。


先得把底层逻辑捋顺:无固定期限合同从来不是“免裁金牌”,它的核心是“稳”,不是“永久”。说白了,这种合同没约定确切的终止时间,就是给那些在企业干了多年、踏实付出的员工一份保障——怕企业行情好了就招人,行情差了就随便辞老员工,搞“卸磨杀驴”;但反过来,也不能让员工拿着这份合同就“躺平”:上班摸鱼、违反制度还觉得“没人能开我”,这也会耽误企业运转。2025年新规的作用,就是把“能裁”和“不能裁”的边界划得更清,既防企业钻空子欺负员工,也防员工滥用权利拖垮企业,本质是让员工和企业的利益能平衡,不是偏向哪一方。


要搞懂后续的“裁与留”,得先弄明白:啥情况能签无固定期限合同?2025年新规把这事儿卡得更严,没了模糊空间,只要符合三种情况,员工都能主动要求签,企业没理由拒绝:


1. 在单位连续干满10年,不管是从基层干上来的,还是一直待在一个岗位,只要员工提出来要签无固定期限合同,企业就得签,没得讨价还价;

2. 已经连续签过两次固定期限合同(比如第一次签3年,第二次签5年),第二次合同到期后,员工想续,企业就不能说“只给签固定期限的”,除非员工自己主动要求还签固定期限;

3. 没签书面合同,却在单位干满了一年,法律上直接算“默认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不过新规也明确了,这种情况不能再要后续的二倍工资,只能要求企业补签书面合同,别再想着“既能算无固定,又能多拿工资”,没这两头占的好事。


这里得提醒大家,避开企业常见的“套路”:比如合同快到期了,让你先办离职,再跟企业的关联公司(比如子公司、分公司)签合同,实际你还在原岗位干活,工龄却被“清零”。2025年新规直接堵了这个漏洞,明确这种情况算“连续订立两次合同”,等第二次到期,你照样能要求签无固定期限合同。海口的邱先生就吃过这亏,他在两家关联公司间被来回调动,干了12年,企业却只认8年工龄,不肯签无固定期限合同,最后邱先生告到法院,法院判企业违法,还赔了邱先生26万多。这就是新规给员工的“撑腰”——你对企业忠诚,企业就不能耍手段坑你。


接下来是大家最关心的核心问题:无固定期限合同真的能裁吗?答案是“能,但必须按规矩来,乱裁肯定不行”。2025年新规没改“合法解除”的核心原则,但把每种情况的认定标准细化了,主要分三种合法情形,每种情形的处理方式都不一样,别搞混:


第一种是“员工有错,直接裁,不用赔钱”。比如上班经常迟到早退、旷工,还屡教不改;违反公司规章制度(比如泄露机密、挪用公款),给企业造成了重大损失;甚至被追究刑事责任(比如酒驾被判刑),这种情况不管你是不是无固定期限合同,企业都能直接辞退,而且不用给经济补偿。海南有家运输公司的老王,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疫情期间公司安排他跑物资配送,他三次都拒绝执行,公司的规章制度里明确写了“拒不执行紧急任务可开除”,而且这份制度当时经过全体员工公示,老王也签过字确认,最后老王告到仲裁委,要求赔偿,结果仲裁委驳回了他的请求——不是合同“不管用”,是他自己先破了规矩。


第二种是“员工没犯错,但客观情况变了,能裁,但必须给赔偿”。这种情况最常见,比如员工患病或受伤,医疗期满后,既干不了原来的工作,企业给安排了新岗位也干不了;或者员工经培训、调岗后,还是没法胜任工作;再比如企业遇到破产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实在没办法要裁员。去年奔驰中国裁员15%,里面不少是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但人家企业合规:先拿出了经营困难的证据(比如财报、行业数据),再履行了公示程序(提前跟员工沟通、公示裁员方案),最后给的赔偿也远超法定标准——有的给了N+9,有的给了N+11(N是工作年限对应的补偿),所以虽然裁员多,但没出大的纠纷,这就是按规矩来的结果。


第三种是“企业违法裁,得赔双倍,没商量”。比如没任何理由就辞退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裁员时没按规定优先留用该留的人;或者辞退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哪怕签的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孕期哺乳期也不能裁)。之前邱先生的案子,就是企业明明知道他符合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条件,却单方终止合同,属于违法解除,最后法院判企业赔了双倍赔偿金。2025年新规把这一点卡得更严,企业要是想“钻空子”,成本比以前高多了,基本没侥幸空间。


说到赔偿,这是员工最关心的“实在事”。2025年赔偿的算法没改,但新规把“工资标准”“计算年限”说得更明确,不用再猜来猜去,主要分两种情况:


- 合法解除的经济补偿(也就是常说的N):干满一年,给一个月工资;干满半年但不到一年,按一年算,也给一个月工资;干满不到半年,给半个月工资。这里的“工资”,是指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平均工资(包括奖金、补贴,不是只算基本工资)。要是你的平均工资超过了当地社平工资的3倍,最多只能补12个月,比如你干了15年,但工资超3倍社平,也只能拿12个月的补偿;要是没超,干多少年就补多少个月,没上限。举个例子:你在企业干了10年,解除前12个月平均工资8000元,没超社平3倍,就能拿10×8000=8万元补偿,一分都不能少。

- 违法解除的赔偿金(也就是2N):要是企业没按规矩来,比如没理由辞退、违法裁员,就得给双倍的经济补偿。还是上面的例子,干10年、平均工资8000元,企业违法裁,就得给10×8000×2=16万元赔偿金,少一分都能通过仲裁要回来。


这里必须避个坑:很多人以为“签了无固定期限合同,被裁了能多拿赔偿”,其实不是。不管是固定期限还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合法解除的补偿标准、违法解除的赔偿标准都一样,没有“特殊优待”。但有个例外:企业不能以“合同到期”为由终止无固定期限合同——毕竟这合同本来就没固定到期时间,要是企业硬说“到期了不续”,就算违法,就得赔2N,这是无固定期限合同独有的“保障点”。


还有个关键门道:裁员时,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有“优先留用权”,2025年新规把这一点重申了,而且加了“不能搞暗箱操作”的要求。简单说,企业要是一次裁20人以上,或者裁员人数占企业总职工数的10%以上,就得优先留用三类人:签无固定期限合同的、家里有老人要养、有小孩要照顾的(比如单亲家庭、配偶无收入)、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5年,而且离法定退休年龄不到5年的(比如男的55岁以上、女的45岁以上)。也就是说,同等条件下,固定期限合同的员工可能先被裁,无固定期限的后被裁;家里负担重的、快退休的,也得优先留。


但别误会,“优先留用”不是“绝对不裁”。要是企业确实到了“不裁员就活不下去”的地步,比如破产重整,就算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只要履行了法定程序——提前30天通知工会或全体职工、把裁员方案报当地劳动部门备案,照样能裁,但必须按标准给足补偿,不能少一分钱。比如去年有家老机械厂,因为转型要裁掉25%的员工,里面有10个是无固定期限合同的老工人,企业没随便裁,而是先留用了家里负担重、技术核心的7个,裁掉的3个都给了N+3的补偿,还帮着介绍新工作,最后没出任何纠纷,这就是“按规矩留、按标准赔”的正确做法。


最后,给员工和企业各提3点实在建议,都是结合2025年新规总结的,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给员工的3点提醒:


1. 别把无固定期限合同当“躺平资本”。就算签了这种合同,要是经常违反制度、干不好工作,企业照样能合法辞退,一分赔偿都拿不到,之前海南运输公司的老王就是教训,别学他;

2. 关键材料一定要留好。劳动合同、工资条(银行流水也行)、岗位调整通知、考核记录、企业规章制度(尤其是你签过字的),这些都是“维权证据”,一旦跟企业闹纠纷,没这些东西就会被动,邱先生能胜诉,就是因为留好了调岗通知和工龄证明;

3. 搞懂赔偿标准,别被企业忽悠。合法解除拿N,违法解除要2N,要是企业给的补偿低于这个数,别轻易签字,先去当地劳动仲裁委咨询,该要的权益别放弃。


给企业的3点建议:


1. 规章制度一定要合法合规。开除员工的依据、裁员的条件,都得写进制度里,而且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公示,让员工签字确认,别搞“自己定的规矩自己用”,不然就算员工有错,辞退了也可能算违法;

2. 解除/裁员程序一步都不能少。单方辞退员工要提前通知工会,裁员要公示方案、报劳动部门备案,这些“流程性”的事看着麻烦,但少一步都可能出问题,别嫌麻烦省步骤;

3. 赔偿一定要给到位。与其省下点补偿款跟员工打官司、耗时间,不如按标准甚至略高于标准赔偿,既合规,又能减少负面影响,还能保住企业的口碑,像奔驰中国那样,反而能减少裁员带来的矛盾。


其实2025年新规的出台,不是要打破无固定期限合同的保障作用,而是让“保障”和“约束”更平衡——员工有稳定的预期,企业有合规的空间。对员工来说,这份合同是“稳定器”,能让你踏实干活,不用怕“莫名被辞”;但不是“铁饭碗”,想保住工作,还得靠自己的能力和态度。对企业来说,这份合同是“人才锚”,能留住踏实干的老员工;但不是“包袱”,只要按规矩来,合理的人员调整完全没问题。


职场里从来没有“绝对的稳定”,也没有“绝对的自由”,不管是签固定期限还是无固定期限合同,员工守规矩、好好干,企业讲合规、尊重员工,才能实现双赢。毕竟,真正稳定的劳动关系,从来不是靠“终身合同”绑住的,而是靠双方互相尊重、共同付出撑起来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