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有位老李,今年60岁退休,工龄38年,缴费一直中规中矩。可是退休那天,他看到新闻说:“养老金计发基数9307元“,以为自己能领九千多。一个月后到账一看,5931元……他愣了半天。
原来9307元不是你拿的钱!!!
这不是个别人的错觉,不少广东的企退老人都掉进了这个“误会坑”。数据显示——广东全省企退人员平均养老金三千出头,和9307元相差一大截
深圳人情况好点,计发基数11181元,全国名列前茅。但一样的逻辑,大部分人的养老金离这个数字依然很远。广州去年企退人均3993元,今年算上涨幅大概4200元。珠海更低,只有3300元左右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计发基数,以为这就是“标配待遇”,甚至还在茶桌上嘀咕:“我们都交了几十年社保,退休不该这么多吗?”可现实告诉你,这个数字只是算养老金的一个参数,而不是发到你卡里的金额
那到底怎么算?
养老金是由“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组成。基础和过渡部分,与这个计发基数有关系,但还得乘上你缴费年限、缴费指数等一大堆参数。个人账户则是你多年累积的养老保险资金按月分摊
拿刚才老李的情况来说:
- 基础养老金=9307 ×/2 × 38 ×1%=3537元
- 个人账户养老金=16。2万 / 139=1165元
- 过渡性养老金=9307 × 11 × 1 × 1。2%=1229元
合计5931元,再加上当地一些补贴,勉强接近6000元。这已经算“条件优越”的情况了——工龄长、缴费指数不低、还有不少视同缴费年限
但你注意没?还是差9307一大截
更多普通企退人员,工龄没那么长,缴费指数也不到1,有的个人账户余额不高,过渡性养老金更少,所以实际到手,可能就两三千元。有些人干了二十多年,看到这个数字,心里确实不好受
可是如果你在机关事业单位,待遇立马不一样,人均七八千元很常见,不少能冲到9307甚至超过。也就是说,同样的地方,同样的基数,群体之间差距极大
有的人就问,那我们几十年社保钱交哪去了?
仔细看账本就知道,大部分社保的钱是用来给当前的退休老人发放,也就是说“现收现付”,并不是你交多少就存着等你一个人用。因此缴费多少固然重要,但社会平均工资变化、政策规则、地方财政等因素,一样会拉开差距
还有个普遍被忽略的点——9307元这个基数,是按全省上一年度城镇职工月平均工资算出来的。而广东经济总量全国领先,但工资分布差距很大,这个平均值其实有相当比例来自高收入群体拉动。普通职工即便连干40年,工资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再加上计发基数只是参照值,你的基础养老金只取它的一部分,还要综合你的缴费系数,所以9307只是看似接近生活的数字,实际上它更像一个远在天边的幻影
有人认为这是“不公平”。毕竟大家工作一辈子,退休金差几千块,很难心里平衡
另外一些人则觉得这是“现实”。养老金制度本来就要考虑不同人的缴费水平和贡献年限,不可能人人一样多
同样是退休,同一个省份,有人每月能领近万,有人只能领两千,差距像两道平行线
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职的时候提高工资水平、按高档缴费年限长,是决定未来养老金的重要因素
意味着如果现在缴费基数低,将来即便基数涨,也与你没多大关系
也意味着那种盲目羡慕“计发基数”的想法,只会带来落差感
很多人说:“那早点提前规划呗。”可问题是,大多数人年轻时根本没意识到养老金公式的猫腻,更不知道“缴费指数”长期低最终会吞掉多少钱。等到快退休时才补觉悟,就晚了
还有一类声音觉得:既然现在年轻人多、就业收入高,可以推高计发基数,那是不是未来我们的养老金就能水涨船高?
这事不好说,因为人口老龄化的压力摆在那里。再高的计发基数,如果退休人数膨胀、基金收支紧张,也未必能转化成等比例增长的养老金
9307元,在新闻里看着漂亮,在存折上却很遥远。
当你看到某地发布今年计发基数,又忍不住跟朋友聊起,“哇,这下退休不愁了吧”,最好先冷静翻翻自己的缴费记录、指数和年限
明白账,比盲目的期望更实际
那问题来了——
你觉得“高基数低领取”这种现象,是制度设计的问题?还是个人职业轨迹和缴费意识的问题?
你会为了以后多领一点,现在主动去提高自己的缴费档次吗?
或者,这种差距本来就是不可避免的?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养老金现在多少,你身边人的又是多少?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差距到底有多惊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