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中国的战争与邻国日本村民间的争斗颇为不同。往往战事波及人数众多,短则万余人牺牲,多则达数十万。譬如,长平之战致使赵军四十万将士丧命;彭城之战亦导致20万联盟军身亡。除此之外,伊阙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也都涉及了超过20万以上的伤亡。

我们都知道一句叫做“马革裹尸”的成语,它由东汉著名的伏波将军马援所创。据说他曾对谋士孟冀表示,若有战事不幸身亡,希望能以马皮包裹遗体,送回故乡。然而,这种荣耀与行为,显然只属于高级将领。对于普通士兵而言,若在战场上牺牲,可能会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被筑京观并不仅仅是将敌军头颅堆砌成一个小山丘。它实际上是指将敌方士兵的遗体整齐地堆放在道路两侧,再使用土壤将其压实,最终形成一个个小型的土堆金字塔。这些景观只要不遭人为破坏或遭受强烈的自然灾害(如暴雨洪涝),就能至少维持数年至十余年。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彰显胜者的军功,并使后世子孙铭记先人的丰功伟绩。

其次,将尸体集中掩埋在胜利者手中。这是古代最常用的处理死者的方法之一。两军对垒结束,若败方全军覆灭或仓皇逃离,胜者为了彰显仁慈,或者避免新占领区域出现瘟疫,往往会集结阵亡士兵的遗体,挖个较大的土坑予以埋葬。若有足够的时间,或许他们会细心地将己方尸体埋得更深些更齐整些;若是时间有限,几乎都会一股脑儿地全部塞进一个坑中,不论整齐与否,只求埋上即可。同时,倘若战斗结束后无需再战,可能会有善良的将领允许幸存的士兵将同乡的尸体带回,交给其家人安葬。然而,能够享受到此种待遇的士兵通常是军队中的小领导或立下赫赫战功之人。

第三,被各自回收埋葬。有时候双方交战,并不会在短期内分出胜负。比如长平之战前后打了2年。像这种情况,双方往往会非常默契的派小股部队趁停战时间,把受伤和阵亡的士兵带回大营。带回来后,受伤的就医治,阵亡的就掩埋。相比前两种,这种情况显然要好得多。而且这种行为本身也很涨士气,毕竟士兵也是人,是人就不想自己死后曝尸荒野。像这种去回收尸体和伤员的队伍,往往都是老弱病残,双方都不会派主力去,一来怕被偷袭,二来怕感染瘟疫。

近代之前,通常没有大量火化尸体的情况出现,因为古人注重“入土为安”的观念,而火葬则常用于惩罚行为。但是,如果军中发生严重疫情,火化所有遗体便成为了必要措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