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设想一下,在沙漠中连再普通不过的水都被视为宝贝,更何况在炎热的沙漠中遇见遍地的西瓜,相信忍不住想吃的人不在少数。
但要注意了,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在沙漠中遇见遍地西瓜,毫不夸张地说,那简直比“鸿门宴”还要更加凶险。
因为在沙漠中那些长得与西瓜高度相似的瓜,其实并非西瓜,也不是可以吃的某种水果,而是一种带有毒性的葫芦科植物。
而它之所以与人们日常所见的西瓜有着高度相似的外表,那是由于它也是属于葫芦科西瓜属,通常被称之为“药西瓜”或者“药葫芦”。
通常情况下,几乎是所有的葫芦科植物都会产生“葫芦素”,这是一种有毒的固醇化合物,这种毒素从强到弱以A到T进行等级划分,越靠前的毒性越强。
通常能够对人体或者牲畜产生危害的是葫芦素A、B、C这三个等级,而沙漠中的“药西瓜”不仅毒性在B级,且不仅仅是果肉才有毒,是从囯皮、藤蔓都同样具备毒性。
因此有些人在沙漠中远远看到一片“西瓜”会飞奔前去,纵使因为不确定能不能吃而在最后关头忍住不吃,但由于与“药西瓜”距离太近且时间比较长,也容易受到轻微毒性的影响。
据相关资料所介绍,误食“药西瓜”之后,身体会出现腹部剧痛、呕吐、严重腹泻、发冷、头晕等症状,食用过多可能会导致肾脏衰竭等。
如果不是在沙漠中,或许“药西瓜”的毒性难以令人或者牲畜面临生命威胁,及时就医且清洗肠胃即可;如果距离医院比较远的话,大量地服用纯牛奶也能够缓解毒性,有利于在就医过程中争取更多的时间。
可在沙漠中中了“药西瓜”的毒性之后,绝大多数情况下无法及时就医也没有大量的牛奶可以缓解,并且人在沙漠中已经处于高温当中,上吐下泻更加容易让人体脱水,或者休克,这都被视作比较危险的局面。
而这种“药西瓜”大多数情况是出现在印度、澳大利亚、北非等地区的沙漠当中,这对于比较熟悉“药西瓜”之毒性的当地人来说,绝对不敢轻易靠近,而面对一些外地的游客问为何不敢食用时。
当地人虽然会调侃吃一个试试就知道不敢吃的原因,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当地人会提醒游客沙漠中看到西瓜不能吃,尤其是一些商队,在看到“药西瓜”的时候会敬而远之,同时也要看紧商队中的牲口以避免误食中毒。
而说到底,药西瓜想要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生存,势必需要具备能够生存的“技能”,就如仙人掌长满了刺,就是为了避免轻易均为动物的口粮,而带着毒素,便是“药西瓜”在沙漠生生存的法宝。
但实际上,“药西瓜”却并非只能对人类产生害处,同时也对人类贡献着自身的力量,它具备较高的入药价值,这也是将其取名为“药西瓜”而非“毒西瓜”的原因所在。
药西瓜的瓜籽蕴含的油脂比较高,据悉,1公顷的药西瓜可以获得6.7-10吨的瓜籽,产油量最高达到3吨,并且它的是固醇、磷酸酯、游离脂肪酸、甘油三酸酯,而这些则是肥皂生产的原材料。
因此,有许多国家种植毒西瓜,就是为了能够从药西瓜籽榨油售卖获得经济效益。而它的瓜籽除了能够榨油制作肥皂,还能够有效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
有临床实验表明,药西瓜籽提取物能够比例胰岛素分泌,从而降低血糖,同时对于高血脂也有对应的降低作用。
目前药西瓜籽已经成为许多伊斯兰国家作为临床治疗糖尿病的药材之一,无独有偶,药西瓜籽在北非的民间,还被运用在肝病和血液病的治疗药材。
药西瓜除了在医疗领域上展现魅力之外,在农药方面也有立足之地,许多地区的民众利用药西瓜的毒性作为杀虫剂,能够达到十分理想的杀虫效果,而这也进一步加深药西瓜的价值。
最后回归到本文的主题,纵使毒西瓜有很多正面的作用及价值,但在沙漠中看到“西瓜”的时候,千万不要靠近,更绝对不能食用。
有一些比较熟悉药西瓜的人总结,细心观察的话,药西瓜与日常食用的西瓜其实在外观上已经有所不同,药西瓜的个头比较小,直径一般不超过10厘米,并且在成熟之后外皮会变成黄色。
而看到个头小且伴有黄色果实的“沙漠西瓜”,要尽量远离,也千万不要为了好奇而靠近观看,别忘了药西瓜不仅仅果肉、果皮有毒,它的叶子和藤蔓也有毒,为了自身安危考虑最好敬而远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