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着无数令人动容的瞬间,而其中一幕引人注目的画面发生在康熙年间。这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一场祭拜,一座墓地,以及一个被遮掩的字,共同构成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历史篇章。
康熙皇帝,久经风雨的帝制中坚,虽然身居至尊之位,却在祭拜孔子墓时展现出了一颗谦卑而坚定的心。面对孔子的墓碑,他竟然不跪拜。这看似简单的举动,却引起了大臣的极大震惊。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臣为了保护皇帝的形象,竟然毅然遮掩了墓碑上的一个字。康熙对此心甘情愿,最终选择屈膝跪拜。
这一幕似乎简单,却蕴含了深刻的历史内涵。为了理解康熙的这番行为,让我们一同穿越时空,走进这座尘封的墓地,揭开那个被遮掩的字背后的神秘面纱,探寻康熙心灵深处的坚持与崇敬。
孔子:儒学思想的奠基人
孔丘,字仲尼,出生于前551年,春秋末期鲁国苗族人。他生性好学,少年时便博览群书,涉猎六艺,对《诗》、《书》、《礼》、《乐》、《易》都有深入研究。孔子40岁开始从政,先后任相如大夫、司空、司徒等职,然而屡遭失败。最终他离开政界,开始致力于学术研究和教育事业。
孔子55岁时,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游说各国执政者实行他的政治主张,主要内容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强调仁爱与道德规范,主张尊师重道、礼乐执政。尽管屡遭拒绝,但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主张,经过14年努力,终于在战国时期使儒学发展壮大,成为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私人学说创立者和教育工作者,孔子奠定了儒家基础。他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思想,编写《春秋》一书,对后世影响极其深远。作为古代最大的教育家,他对中国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堪称大成至圣先师。
秦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
到秦朝末期,楚汉相争,西汉建立。刘邦吸取秦朝失政教训,为安抚民心,汉初推行黄老无为而治思想。到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采用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此后,儒家正式成为传统正统思想。
之所以选择儒家,皇权与儒学利益顾虑制衡。儒学依赖皇权加强影响力,皇帝也利用儒家加强中央集权。
尤其是汉武帝极其重视思想控制,他设立太学,举办博士官,建立科举,并禁绝其他思想。这样儒生既得到上升空间,皇权也通过儒家巩固合法性。二者利益一致,从此儒学成为正统两千年。
而作为儒家奠基人,孔子也在汉代开始受到朝廷祭祀。皇帝利用孔子等古圣贤话语权,发动舆论进行神化宣传,以树立自身合法性。
这样孔子被神化为圣人,其学说被宣扬为正统,丰富、稳固了皇权意识形态,成为皇权最坚实的“靠山”,对抗百家思想。“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孔家”,历代统治者借助孔子加强统治,而孔子后人也因此享受荣华富贵。
清廷崇儒:一伎俩收天下心
到了清朝,这出双簧依然奏效。作为外族统治者,清廷深知不能单靠武力治国,必须笼络汉人才能镇压反抗、稳定统治。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推行“崇明礼治”政策——崇明就是崇儒,“礼治”就是依据儒家思想治国。
清代皇帝即位后,多在宫中专建崇拜孔子的土地庙。每年定期或巡视期间亲临献祭。这成为了收买汉族士子和清朝皇权间的“定期利益输送仪式”。这些士子获得荣誉感,皇权也因礼遇孔子等先贤获得汉人心,巩固了统治合法性。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康熙帝对孔庙的谒见。康熙作为开国皇帝之孙,为人极为好强,一心想在文治武功上胜过祖父。正因如此,他十分重视收买人心这一手段。
康熙迟迟不肯下跪的真正原因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首次南巡来到山东曲阜孔庙。众臣上前迎接,康熙却迟迟不见下跪。现场一片尴尬。这其中的原因,让人匪夷所思。
我们还需要回到康熙本人更深层次的考量。作为入关的第二代皇帝,他极力维护满清王朝威信。一旦跪拜一介“王”,无异于承认外人地位高于皇帝,这在汉人心目中极易招致质疑,动摇王朝威信。
何况,康熙正值四十出头,正是意气风发之时。按照满人传统,他理应沐浴马背之露,驰骋疆场。如今却跪于一介书生之墓,实在有失皇帝风范。这恐引来朝野非议,损害军威。
由此,康熙面临两难境地:跪拜有失皇权,不跪又难收民心。如此难题令他面露难色,迟迟不决。终于,一臣子机智地遮盖墓碑上的“王”字,康熙这才得以大大方方跪拜。
施舍鸡毛,收买人心
礼毕,康熙又特意颁赐匾额、拨款修缮孔庙,一派慷慨景象。但我们是否该相信,这一切都出自真心?修建孔庙无非是收买人心的伎俩;施舍金钱不过鸡毛;至于匾额中的“万世师表”,只是皇帝的嘴脸。一字之差,便不顾形象下跪,足见康熙并无真心崇敬之意。
事实上,康熙的这些举动,正是避重就轻,转移视线的策略。匾额不过是文词,金钱只是利益。真正能体现敬意的,唯有康熙本人的行为。他不顾国本,近乎讨好地跪拜一介“王”,已经充分证明其不敬;遮盖“王”字的做法更是无耻至极。区区利益交换,又如何能掩盖这种不敬的本质?
历代统治者频频谄媚孔子,表面上是“尊孔崇儒”,实则不过收买人心之计,巩固统治之道,哪有半点“尊”字?我们又岂能被这伎俩打动,视而不见真相?尊孔与自保,终究两者兼顾之能事。但推己及人,孰为真谛,想来读者自有判断。
结语
历朝历代,似此例不胜数。统治阶级常以维稳之名,行敛财之实。他们手上沾满了人民的血汗,嘴上却叫嚣着仁政;他们剥削压迫的手段多得很,收买人心的伎俩也不在少数。
我们不能因为那些金碧辉煌的寺庙和几句漂亮的赞誉之词,就盲目相信他们有多么崇高或博爱。所谓真金不怕火炼,数典忘祖的庸君们又岂能与那些心存天下的贤人相提并论?
推己及人,孰为真谛?道不同不相为谋,德不齐难共事久。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邪立场如此分明,选择权却一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