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公司都准备引入华为的IPD流程,但开始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华为IPD的进化史,看看是否和自己的企业相匹配。

想要引入 IPD,首先就要思考一些问题:

  • 跟我的企业适配吗?
  • 流程会不会太重了?
  • 一定要引入吗,有没有其他方式?

从目前大的环境来说。

中国制造业正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这也是企业价值转移的趋势。

宏碁集团创始人施振荣曾经提出了一个「微笑曲线」的理论。

这个理论认为:

如果一家企业做的是制造,它所创造的附加值就比较低。

而附加值最丰厚的区域,正好集中在微笑曲线的两端。

也就是研发创新和市场营销。

尤其是中国的科技类硬件企业,在集体面临着创新的困境。

都迫切想要找到突围的出口,都在寻找创新转型的变革方法。

IPD 不是一套定型的流程,它可以适配多种行业品类。

需要说明的是:

成功公司的经验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公司,在现实中真正靠模仿取得成功的公司少之又少。

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

管用,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

但是有漏,不究竟。

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

只有因地制宜,长久的坚持和维护,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果实。

以华为为例:

华为的 IPD 体系建设项目是在 1998 年 8 月启动调研的。

1999 年 4 月启动 IPD 体系建设。

在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上,任正非提出“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变革方针。

学习一个新工具、一个新方法。

首先要做的一定是先了解它的原理、理念和思想。

只有真正搞懂了 IPD,你才能用好它。

这个阶段华为用了 6 年的时间。

从 2005 年开始,华为结合自己的产品战略、产品开发特点进行大量产品优化。

之后又将敏捷思想引入到了 IPD 中。

再往后:

2013 年,6.5 版本流程发布;

2015年,IPD TPM/GPMM 评估突破 3.5;

2018 年,IPD 演进到了 8.0。

之后又升级到 10.0+ 版本。

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IPD 已经深入到了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

至今,华为仍然持续不断进行 IPD 流程建设和优化。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作者【产品人卫朋】,微信公众号:【产品人卫朋】,原创/授权 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 CC0 协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