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在历史上的诸多帝王中有个著名的标签,即残酷杀戮开国功臣,历史爱好者凡是谈到这一类帝王,总会把刘邦和朱元璋拿出来并列举例,不过,相比起刘邦只诛杀几个异姓王,朱元璋是荤素不忌,杀掉的功臣及其附属者是以万来计数。

但朱元璋杀掉这么多功臣也并非全是所谓的“狡兔死、走狗烹”,单纯的认为朱元璋是搞鸟尽弓藏那一套也并不准确,毕竟还是有功高如徐达、李文忠、汤和等善终的功臣,军中威望极高的开国第一将徐达都能善终,只能说其他人没能跟紧朱元璋的步伐。

朱元璋执政时期牵连最广泛的案件莫过于洪武四大案,即“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明朝的开国功臣被杀掉的十有八九都是因为牵扯进了这些案件,朱元璋引爆这四大案的动机其实各有不同,本文就借朱元璋发动这几起大案的动机来聊聊为什么要杀开国功臣?

一:“胡惟庸案”为集权,并防止淮西派做大

洪武十三年爆发的这起案件一直延续到洪武二十五年,牵连者达三万多人,朱元璋在这起案件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集权,为了废除千年以来和皇权分权的相权,胡惟庸是否真有谋反行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反对朱元璋废除相权,并拉上了一批志同道合者,即结党反抗皇权。

并且,和胡惟庸结党的大多数都是朱元璋的起家班底淮西派文武大臣,其中还包括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首任宰相李善长,这同时犯了两个忌讳,一个是违背了朱元璋变动相权的意愿,另一个就是淮西派大臣结党让朱元璋想到了隋唐时的关陇贵族集团。

当时明朝建国已经十多年了,拥有整个天下,从王朝稳固的角度上来说,朝堂上的臣子应该是各个地域出身都要有,保持一定的均衡,这才有利于明朝的长治久安,不会因为某些地域的人才遭到压制和歧视而产生不满心理,严重的没准会造反。

如果任由淮西派在胡惟庸的带领下做大,影响到朝堂平衡是小事,要是让淮西派成为隋唐时关陇贵族集团那样掌握着大部分权力的利益集团,皇权也任由他们操纵,这才是不得了的大事,所以,朱元璋借胡惟庸谋反案用铁血手段铲除淮西派大臣,即废除了宰相制,也消除了未来可能的淮西派做大成为不可抑制的政治集团的隐患。

二:“空印案”、“郭桓案”为反腐

朱元璋发动这两起大案的动机就比较单纯了,纯粹就是为了反腐,两起大案都是发生在洪武朝中期,经过开国初期的残破后,明朝的经济得到了大幅度提高,税收增加,官员们经手的钱财多了,有那么一部分经不起诱惑,腐败自然也就来了。

这两起案件涉及到了开国勋贵并不多,军方也无牵扯,主要是地方官员利用一些漏洞和规则贪污,牵扯到的最高级别官员是尚书一级。朱元璋借这两起案件在整个明朝的官员系统中开展了反腐运动,至于效果,估计朱元璋活着时还能有一定效果,之后就没人当真了。

三:“蓝玉案”为皇太孙消除隐患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因此案诛杀的功臣大多是军方将领,这个案件的爆发有一个背景,就是此前一年,朱元璋的接班人、皇太子朱标病故,然后朱元璋册封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发起蓝玉案的动机就是帮助皇太孙朱允炆消除未来可能的隐患。

蓝玉本来是朱元璋留给儿子朱标使用的大将,蓝玉本人也愿意支持朱标,所以,朱元璋对蓝玉的一些违法行为一向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未来怎么处理是交给朱标的,但朱标的意外病故,让蓝玉从能臣变成了危险分子。

皇太孙朱允炆年幼,无法对蓝玉这样的功勋武将形成威慑力,朱元璋很担心自己死后朱允炆坐不稳皇位,所以,趁着自己还在世,拿出蓝玉等一批武将的违法证据,把他们全给处理掉,帮孙子扫清前方的荆棘道路。

如果朱标不死,或者朱元璋不立孙子为储君,而是立秦王、晋王、燕王这样在边境戍边,且领过军的皇子为储君,蓝玉案很可能就不会发生,比如燕王朱棣,他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驾驭蓝玉这样的骄纵臣子。

另外一点就是,蓝玉的女儿是蜀王(朱元璋十一子)妃,朱元璋也担心在自己死后,蓝玉会支持蜀王争夺皇位,蓝玉案中的另两位关键人物傅友德和王弼的女儿也分别是晋王(朱元璋三子)世子妃和楚王(朱元璋六子)妃。

这些和皇子们结亲的实权武将都有可能成为朱元璋死后帮助各自女婿争夺皇位的打手,因此,朱元璋借机一并清除。如果徐达能活到洪武二十五年,那么民间传说中送蒸鹅的故事还真有可能发生,因为徐达是燕王朱棣的岳父,面对朱棣加徐达这样的组合,朱允炆绝对是毫无还手之力。

综合以上朱元璋对明初四大案发起的动机,基本可以看到,只有“蓝玉案”有一定的鸟尽弓藏式的动机,洪武二十五年的“胡惟庸案”后续也带着有这个目的,至于其余案件并不是为了专门杀功臣而发起的案件,但不管朱元璋发起这些大案是哪种动机和心理,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朱家江山的长久稳固,只要出现可能会威胁到江山稳固的苗头,别说是朱元璋了,唐宗宋祖也一样会杀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