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8月15日,著名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儿子,在家中自缢身亡。他叫陈掖贤,是北京一家机电研究院的职工。这一天陈掖贤没有去上班,单位的同事担心他出事,到家中去探望。因为在此之前,陈掖贤在家中孤零零一人,差点儿饿死。 陈掖贤1929年1月出生在湖北宜昌,作为赵一曼和陈达邦的独子,从小就没父母在身边。母亲两岁时去东北抗日,把他交给上海伯父陈岳云抚养。伯父管他吃住,让他上学,日子过得还行。可父亲忙工作,常年不回家,他从小就缺人照顾。这样的成长环境,让他性格有点孤僻。长大后,姑姑陈琮英把他带到北京,进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念书。1955年毕业,分配到北京工业学校教政治课,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作为烈士子女,工资待遇不错,每个月领的钱比别人多点。可他花钱没计划,月初大手大脚,月底常借钱过日子。这毛病让他生活乱套。 1957年,陈掖贤娶了学生张友莲,第二年生了大女儿陈红。婚姻一开始就不稳,他开销随意,家里常为钱吵架。1959年离婚,陈红送到四川姨婆李坤杰那儿养。张友莲离婚后住院,陈掖贤也没帮上多少忙。1961年俩人复婚,又生小女儿陈明,可日子还是乱糟糟,吵架没断过。1969年,学校撤销,他调到机电研究院第六机床厂干供销。工作苦,骑车到处跑采购,收入没涨,日子更紧巴。他爱喝酒,月底买不起菜,妻子住院花销大,他也不肯跟人说。拒绝领母亲抚恤金,说那是母亲用命换的,不是为钱。 1974年那次,陈掖贤几天没吃饭,差点饿死在家。同事发现时赶紧送医院,才救回来。可这没让他改变多少。生活压力大,他总觉得自己配不上母亲的名声。母亲遗书他看了很多遍,上面要他别忘母亲是为国牺牲。可他觉得自家事办不好,对不起那份遗产。经济入不敷出,婚姻不顺,精神上没人帮衬。他不爱求人,喝酒时偶尔叹气,说自己不行。时间长了,这些事把他压得喘不过气。社会上人觉得他该有出息,他却知道自己差远了。 1982年夏天,陈掖贤日子过得更糟。房间乱七八糟,他写下对女儿的嘱托。拒绝援助,坚持一个人扛。之前饿过那次,让同事们警惕。可他还是把自己关起来。8月15日,他没去上班。单位同事想起之前的事,觉得不对劲,几个人上门查看。敲门没人应,推门进去,发现他已自缢。身体悬在那儿,已没气。地上有纸条,让女儿自力更生。同事们愣住,一个英雄儿子,怎么就走这步。之前经济窘迫,拒绝帮手,坚持不用母亲名头要钱。这些积累,让他选择结束。单位领导到场,看纸条摇头。 陈掖贤死后,单位办了简单追悼会。同事们参加,感慨多可惜。可谁也改变不了。他的两个女儿没来,陈红在四川,陈明国外。笔记本里有话,别用烈士子女自居,要过平常人日子,别给组织麻烦。这话显示他走前多坚决。他的离世,跟童年孤单有联系。母亲早走,他没学好怎么面对生活。继承了母亲倔强,却没那份韧劲。钱不够,家不和,心坎过不去,一步步逼上绝路。大女儿陈红后来在成都安家,退休后去宜宾赵一曼纪念馆看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