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祺向往M8乾崑系列##东风纳米06央企好车智电双优##央企品质豪华MPV星海V9##找搭子组团买亚洲龙更省钱#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成本价1公斤只要2元的冰,装进包装袋,可以卖到9.9元;出厂价1元的冰杯,到了便利店,就标上了4元的价格,比一瓶可乐还贵。自嘲“买不起”冰杯的年轻人,转向茶饮门店,却有可能因为大肠杆菌超标拉肚子。打工人吃不起冰,有时是钱包吃不起,有时是胃吃不起。


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巨头们纷纷入局冷门的冰块生意,但不管价格战怎么打,打工人的心声只有一个:小小冰块,怎么会这么贵?





文 | 徐晴

访谈 | 徐晴 陈婧瑄

编辑 | 辛野

运营 | 芋头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水是地球上最丰富的资源,没有之一。打开世界地图,蔚蓝色的海域,穿针走线般的江河湖泊,占据了70%以上的面积。


但当自然界里取之不尽的水,变成人类使用的自来水,它就按阶梯标上了不同的价格,以北京为例,第一阶梯为5元/立方米。假如经过过滤等工艺,把纯净水装进一个瓶子,它的身价将上翻400倍,变成1元/500毫升。而液态的纯净水冻成固态的冰,身价又将大涨,一个装有160克冰块的冰杯,在便利店售价4元,比一瓶可乐还贵。


小小一个冰杯还不算惹眼,到了真正想喝的时候,几块钱也就买了。但有消费者最近发现,山姆会员店里上架了一款“重量级”冰块,2公斤售价达到22.8元——简单换算一下,4瓶500毫升的农夫山泉也能冻2公斤冰,22.8元相当于每瓶水售价约5.7元。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山姆会员店的农夫山泉冰块。图 / 山姆会员商店截图


前几年,大家讨伐的是二三十元一支的“雪糕刺客”,今年,“冰块刺客”又在高温天冒头,成了打工人最新的痛点。


在天津,夏天才过去小一半,年轻的宝妈小昕已经为冰块花掉了1000多元。她买过便利店的冰杯,160克~220克的冰块4~5.9元,冰球6~9元,一周得买上好几回。除了现成的冰块,她还买过各种各样的模具,十几元一个,买了十几个,在家自制冰块。


但每次买冰杯,再买饮料,一杯很简单的夏日冰饮,就要10元左右,比买一杯库迪还贵,心里的坎过不去。而自制冰块,硅胶模具容易吸附异味,今天喝腊味冰,明天品生肉冰,隔三差五坏一次肚子,舌头和胃的坎过不去。


最重要的是,自己冻冰需要时间,想冻结实了起码一整晚,这么热的天,哪能等那么久呢?当然是想立刻喝上加冰的小甜水。


小昕想过,要不买个小型家用制冰机。打开山姆,售价299元的制冰机稳居小家电热度榜首位,月销量过万。但她一搜攻略,就被劝退了:制冰机一次性造出大量冰块,可能好几次才用完,还得再多一步,放进冰箱。这种冰块化得还快,前脚扔水里,后脚只剩个冰壳子。家里多一个制冰机,又多了一个要定期收拾清洗的“祖宗”,前后折腾下来比带娃还累。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社交平台上关于山姆制冰机的测评。图 / 小红书截图


和小昕一样,北京国贸的打工人龙兰,也在高温潮湿的日子里渴望“冰块自由”。她想的是一步到位,买个带制冰功能的冰箱。网上搜来的攻略显示,虽然目前不少国产冰箱都可以制冰,但出冰速度慢、功能不稳定总是被诟病。


还有不少人冲向了国外品牌,比如LG、东芝、松下等。上海一家LG电器店的销售透露,今年618活动期间,店里冰箱销量翻了三倍,单是制冰冰箱,一个月能卖20多台。


但龙兰不看不知道,一看价钱吓一跳——以LG为例,自动制冰冰箱价格在7000多元至1万多元不等,最贵的一款国补后价格还需14999元。作为对比,同一个品牌、不带制冰功能的冰箱,四五千元就能搞定。


不仅贵,伺候起来更费劲。龙兰相中了一款除了冰块、碎冰,还能出球形冰的冰箱,想喝威士忌或梅酒时,可以来上一个冰球。结果被销售告知,它需要外接水源,也就是说,要么做全屋净水,把水管接到冰箱,要么在冰箱旁边单放一桶纯净水接过去,“累赘得很”。虽然销售号称水管都是全密闭,但时间长了不清理,很难说冻出来的冰块干不干净。


这还不算完。能制作球形冰的冰箱比普通制冰冰箱贵出5000多元,但球形冰的诞生却没有那么容易。按销售介绍,24小时最多只能冻出5~6个冰球,“比老母鸡下蛋好不了多少”。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制作完整的冰球往往比冰块、碎冰更复杂。图 / 视觉中国


当“冰块自由”成为奢侈,脑筋活络的小昕,想到了赚钱的法子。


最近夜市火爆,她想做老家贵阳的冰粉拿出去摆摊,需要大量的冰块。她在社交平台上搜到了离家最近的制冰厂的电话,两袋食用冰20公斤,只要40元,还能送货上门。算一算,这比农夫山泉在山姆上架的袋装冰块便宜了好几倍。


她把这个小妙招发到了社交媒体,很多人开始借鉴这个方法,有的联系制冰厂,有的找家附近的冰饮店买。20公斤的冰太多,还有人喊上几个朋友,“拼好冰”。


小昕联系的那家制冰厂,是天津本地的红星可食用冰制冰厂。负责人刘夏告诉每日人物,今年夏天很反常,放在往年,厂里生产的冰块大多供给食品加工厂、咖啡茶饮店等,每次都是大单子,成吨订。但现在,买冰的很多都是散户,“来我们这儿提1袋2袋,或者3袋5袋的人会多一些”,有开车来的,有骑电动车来的,叫跑腿来提的,还有骑共享单车来的——几乎都是嫌便利店、商超和线上冰块太贵的年轻人。


社交媒体上,打工人们为了吃上经济实惠的冰块,还想出了无数法子:用密封袋、保鲜袋、一次性手套,甚至馄饨盒子冻起了冰块;买无印良品的保冷杯,让奶茶杯里的冰块多坚持大半天;去瑞幸点一杯冰咖啡,再跟店员要一杯“冰水”。


实在不行,还可以走进蜜雪冰城,花1元买一个大冰杯。不过能不能买到,得看运气。由于需求太多,门店产能有限,有时候买到的是冰水混合物,有时候买到的是纯水,还有可能走半天路过去,门店断货。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蜜雪冰城的冰杯。图 / 视觉中国


不过,冰块虽爽,喝完拉肚子可能更酸爽。知名测评博主“老爸评测”自称买了20个经过高温灭菌密封的水杯,去往8家奶茶店,3家咖啡店和2家快餐店,取样食用冰块,装入无菌袋,送到实验室检验。结果显示,13家店里,有11家“菌落总数超标”,4家大肠菌群超标。“老爸评测”的结论是:自来水可能都比冰块干净。


年轻人,吃不起冰,有时候是钱包吃不起,有时候是胃吃不起。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冰块到底贵在哪里?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围绕着冰块的疑惑还在发酵。站在消费者的角度上,怎么也想不通:冰块怎么能比水贵上几倍甚至十几倍?


最贵的是相对最容易获得的便利店冰杯,冰块4元一杯,冰球8元一个。农夫山泉在山姆上架的袋装冰块,2公斤22.8元,已经比便利店冰杯便宜了不少,但和制冰厂出产的冰块相比,也称得上天价。


天津红星制冰厂的负责人刘夏说,制冰厂使用的制冰机,大多几十万元一台,需要每天定时清洗,不能24小时一直运转。工业用电比居民用电更贵,除去电费,还有水费——在制冰厂,为了符合安全和产品标准,自来水需要经过多次净化才能冻成冰,大约每3吨水制成1吨冰块。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工厂中正在工作的制冰机。图 / 视觉中国


但就算加上房租、人力支出,冰块从制冰机里吐出来时,一公斤的成本也能控制在1.6~2元左右,冰杯里的160克冰块,最多,也就0.3元。


但这个价格,与160克卖到4元的冰杯还是有很长一段距离——就像冰块从制冰厂到便利店,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位于南京的另一家可食用冰公司冰马仕的总经理张正明说,在冰杯的成本里,包装材料占0.7元左右,包括0.4元的杯子和0.3元的封膜和外箱,加上冰块的0.3元,一共是1元。


剩下的成本,就是运输和渠道费用了。


在夏天,冰块可以说是运输性价比最低的产品。首先,货物价值低,占用空间大;其次,需要冷链维持在0度以下,堪比“一骑红尘妃子笑”的荔枝。所以多数制冰厂只供应本地,红星制冰厂就是如此,公司内部有专职司机和冷冻车,可以随时送货。


规模大一些的制冰厂,才会考虑薄利多销,通过顺丰冷链辐射更远一点的客户,比如冰马仕位于南京,辐射的是整个长三角。张正明算过账,一辆3吨的顺丰冷链车,可以装760箱冰杯,一箱24杯,价格是一公里3元。要是运到距离南京300公里的上海,就需要900元。运输过程中有一定损耗,再把人工费考虑进去,均摊到每个冰杯的运输成本在0.2~0.3元。


也就是说,一个冰杯,来到便利店的这一刻,身价已经达到了1.3元。4元标价还剩下的2.7元,包含了制冰厂的利润,便利店的房租、水电、人力成本,冰杯的储存、损耗,还有便利店的利润。


一条链路上,能容纳如此多的损耗,能给便利店让出这么高的利润,关键就在于,冰块的运输,很难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小昕家附近制冰厂的冰块之所以便宜,是因为制冰厂用人力配送覆盖了运输成本,假如是顺丰冷链点对点的配送,20公斤冰块,要100多元。消费者更愿意在路过便利店时,顺便、捎带着卖个冰杯,把运输成本悄悄抹掉。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便利店的各类冰杯。图 / 视觉中国


在对外的解释里,山姆的工作人员称,22.8元2公斤的冰块是农夫山泉专供山姆渠道的定制商品,制作工艺技术特殊,采用了“24至32小时超低缓慢冻结工艺”,相较普通流水制冰工艺,在相同环境下融化速度可降低20%。


但在行业内人士看来,冰冻技术的门槛并不高。用张正明的话说,“机器高端,技术不高端”,只要购买相应的机器,设定好参数,就可以生产出高透、融化慢的冰块。


红星制冰厂的刘夏也解释称,水的纯净度直接影响着冰块的品质,拿自来水冻成冰,就是白色的冰。但在制冰厂,水经过多次净化,比如臭氧杀菌、反渗透膜过滤等,让水的电导率达到3.5左右。电导率越低,水中的杂质越少,冻出来的冰越清透。


这实际上又是一个性价比的问题——好的机器要几十万元,反渗透膜700多元一张,需要每月更换,低温缓冻就意味着,耗时长,耗电量大。“冰块的价格,消费者心里觉得应该很低,一旦成本上来了,你却卖不到高价上,就很容易赔钱。”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制冰厂工人正在运输冰块。图 / 视觉中国


农夫山泉的优势在于,大品牌,实力强,可以进入山姆这样的优质渠道。它一直以来的品牌效应,也让一部分消费者愿意为22.8元2公斤的冰块买单。


至于一个动辄8、9元的冰球,确实在制作工序上更麻烦,成本更高一些。张正明说,“虽然冰球看起来跟冰块没有区别,但是它这个形态要耗费更多的工序、电和时间,还需要特定的机器去做。”


一众贵价冰块里,奶茶店、咖啡店的大杯冰块显得慈眉善目。张正明的冰马仕常年给咖啡茶饮品牌供货,他发现,有些连锁品牌是自己采购制冰机,在门店自制冰块;有的品牌则是外采,通过制冰厂购买冰块。


前者成本低,但是安全很难把控——在冰块制作过程中,餐饮店所用冰块的污染途径多,过滤器的滤网不更换,制冰机长期不消毒,或服务员操作不当等,都有可能造成冰块被多次污染,“没有过滤、杀菌的水制冰,都会大肠杆菌超标,包括家庭自制的,也超标”。而外采冰块成本高,但安全质量更有保障。


门店之所以能自制冰块,是因为针对现制现售的可食用冰块,并没有食品安全方面的规定和标准。“老爸测评”在检验13家门店的冰块时,参照的标准是《GB 2759-2015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冷冻饮品和制作料》,但它的范围是冷冻饮品和制作料(如雪糕、冰棍、冰淇淋等),严格来说,并不适用于现制现售的饮品。


某种程度上说,那些大肠杆菌超标的可食用冰,目前还处于一个灰色地带。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行业卷起来了,冰块却更贵了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全国多地迎接高温的当下,冰块消费市场也越发火热。


奥纬咨询与美团闪购联合研究显示,冰杯品类的销量已连续两年保持300%以上增速,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达48杯,比打工人的强心剂——咖啡的消费频次,都要高。


但产业端感受到的却是阵阵凉意。因为巨头跑步入局,行业已经卷到了极致,不少小厂家不得不接受黯淡出局的命运。


今年年初,在上海的一个食用冰展会上,张正明听说了农夫山泉建制冰厂的消息。当时,他心里咯噔一下:“不仅有配送体系,很多便利店还有农夫的冰柜,做冰块生意,农夫太有优势了。”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农夫山泉冰块的介绍。图 / 山姆会员店


在那之后,和一些中小型便利店谈合作时,他频繁在采购的口中听到“农夫”这两个字。对方说,农夫山泉的冰块最初进入市场,几乎是买一送一,消费者买一瓶农夫山泉的果汁,加1元就能送一个冰杯,因此才能快速打入市场,在冷门的小路里拓出一条大路。


“宁可亏钱也要打进来”,张正明评价,农夫山泉的做法是把利润让给渠道,把优惠放给消费者。因此,有些便利店因为找不到农夫的货源,才退而求其次,采购小厂家的冰杯。


更令张正明头疼的是,便利店和商超的采购,开始拿着农夫山泉的价格跟他压价,最终基本都能压下去20%。他总是被问到:“你们怎么比农夫还贵?”巨头的一举一动都有蝴蝶效应,冰块生意不是农夫山泉的主营业务,光是顺带做一做,就能让行业里的小玩家们陷入震荡。


商业世界里,每一个夏天都不容错过。当35度甚至40度的高温成为夏天的常态,“高温经济”的规模也迅速增长。夏天是咖啡茶饮品牌创收的重头戏,很多品牌会在夏天来临前制定重要战略,上新的频率比其他季节更高;以咖啡、奶茶为抓手的外卖大战,也是在即将进入夏季时打响。电商平台上,从凉感防晒衣到小风扇再到男士防晒冰袖,一个个销量神话被不断创造出来。线下的夜晚,因为比白天更清凉,夜市和景区夜游也更加红火。


这块冰,可以出现在夜市的一碗冰粉里,也能跃入一杯刚刚调制好的茶饮中,如今,它又成为商战的暴风眼。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福州特产冰饭。图 / 视觉中国


所有能入局的都入局了。


在巨头进入前,冰块生意不仅冷门,还非常稳定。可食用冰行业头部是老牌的冰力达、晓德,客户包括但不限于食品厂、咖啡茶饮、酒吧、便利店;工业用冰瞄准的则是工厂、大型办公场地和露天赛事、活动等场景——最近爆火的“苏超”,南京对阵苏州这天,南京奥体就搬来了大量巨型冰块,为现场降温。


如今,可食用冰赛道里,除了农夫山泉,蒙牛、伊利都跨界推出了冰杯产品;线上平台如小象超市、7鲜、盒马等也都纷纷找代工厂或是自产冰杯;线下的便利店不只要赚差价,生产的钱也要挣,711、罗森、新佳宜都引进了食用冰生产设备,摩拳擦掌分定了这杯“冰羹”;更别提连锁的咖啡茶饮品牌,开始以低价冰杯吸引关注和客流……


大家盯上的不仅是这几个夏天,还有未来的夏天。


气候的变化,以百年为单位,100年里升高的一两度平均气温,折算到一年里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很少有人关注环境议题,过垃圾分类、节水省电、减少碳排放的生活。但变化又始终在发生,不断给人的观念带来微小的转折,它不是落在自身行动上,而是体现在消费选择上。


中国人总是说“多喝热水”,感冒发烧、月经肚子痛乃至心情不好,仿佛都能靠一杯热水治愈。很多出国留学或旅游的中国人,一度还适应不了在国外喝冰水。但高温和科学告诉我们,热水有时也没那么好,容易损伤食道,而冰水也没有那么差,只要符合安全标准,冰水不会让人拉肚子,经期也可以吃冰块。


如今的打工人,忙碌了一天回到家,第一件事便是打开空调,再给自己来上一杯加冰饮料,让躁热的心镇静下来,追追剧,吃吃夜宵。


打工人遇上“冰块刺客”

夏天回家后最惬意地莫过于喝加冰饮料。图 / 视觉中国


唯一的困扰,就是冰还是太贵了。


小昕虽然买到了40元20公斤的冰块,但因为体积太大,储存成了唯一的问题,家里的冰箱根本塞不进去。她一狠心,斥资近600元,买了个冰柜,专门放这些便宜冰块。这成了她在今年夏天,为凉快投入的最大一笔花销。(每日人物)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