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您好!这里是阿沈——沈从史,您身边的热点小助手,帮您在家看尽天下新鲜事,话不多说,来为您讲今天的故事。
提起韩国,可能更多的朋友都会不自觉联想起“弹丸之地”这些词汇,再加上韩国总是申遗一些极具中国元素的东西,让这些年来我们对韩国的印象不是太好。
韩国人还总是狂妄自大,在很多场合都有意无意地表示他们的祖先源远流长,但国际学术界和联合国却越来越困惑。
因为按韩国教科书画的地图,高句丽的疆域从朝鲜半岛北部一直延伸到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甚至长江流域,可中国拿出的《魏书》《资治通鉴》里,高句丽的都城在今天的吉林集安,最远也就到辽宁桓仁。
更尴尬的是,韩国自己出的《三国遗事》里,高句丽起源的神话“檀君降世”,连考古证据都找不着,为什么韩国这么爱吹?阿沈带您看看。
高句丽:横跨三国两朝的“跨界王国”
高句丽,始于公元前37年,终于公元668年,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古代王国,创始人叫高朱蒙,是扶余国的王子。
他因王位斗争跑出来,在今天的吉林集安建都,慢慢吞并了周边的扶余、沃沮等部落,还占了汉朝在东北的“玄菟郡”“乐浪郡”。
到5世纪好太王、长寿王时期,高句丽达到巅峰,疆域北到黑龙江,南到朝鲜半岛中部,西到辽河,东到日本海。
但668年,唐朝和新罗联军灭了高句丽,之后,高句丽遗民一部分去了朝鲜半岛南部,一部分留在中国东北,成了渤海国的前身。
问题就出在这儿,高句丽的核心统治区在中国东北,但它的影响也覆盖了朝鲜半岛北部,所以,中国说“高句丽是中国东北的地方政权”,韩国说“高句丽是朝鲜民族的古国”,双方都有点道理,但又都不全对。
韩国的“历史魔法”:把邻居的“遗产”变成自己的“根”
韩国为啥非把高句丽往自己身上揽,上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腾飞成了“亚洲四小龙”,但文化和历史自信总差口气。
毕竟半岛历史上长期被中国、日本影响,为了提振民族自豪感,韩国开始“重构历史”:把高句丽包装成“朝鲜民族的祖先”,把百济、新罗说成“古朝鲜的延续”。
最典型的就是教科书,韩国初中历史课本里,高句丽的疆域被画成“从中国东北到朝鲜半岛”,还配了幅画,高句丽士兵骑马射箭,旁边写着“保卫民族疆土”。
可翻中国的《三国志》,高句丽的都城“国内城”明确写着“属玄菟郡”,《魏书》更直接:“高句丽者,出夫余,言夫余别种也。”,意思就是高句丽是夫余国的分支,而夫余国在今天的吉林农安,压根不在朝鲜半岛。
更离谱的是“檀君神话”,韩国人说,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生下檀君,建立了古朝鲜,可这故事最早是13世纪朝鲜王朝的《三国遗事》写的,考古挖了这么多年,连个檀君的墓都没找着。
反倒是中国的辽东地区,出土了大量高句丽时期的墓葬、壁画,证明高句丽的统治中心确实在中国东北。
联合国质问:证据呢?地图上的“疆域”谁画的?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苏州开世界遗产会,中朝韩三国都递了高句丽遗址的申遗申请。
朝鲜想把平壤的高句丽墓群列进去,说“这是朝鲜民族的精神象征”,中国则推吉林集安的“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说“这些遗址在中国境内,是高句丽的核心区域”。
双方吵得不可开交,韩国方面甚至无耻地表示高句丽是我们的祖先,墓群当然属于他们,而我们直接翻开《魏书》引经据典,直言书里写得明明白白,高句丽“都于丸都之下“。
最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了个“和稀泥”,把中朝的高句丽遗址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特别注明“高句丽是横跨中朝的古代王国”。
韩国媒体还是不满,声称中国抢注了他们的历史,真是可笑,所以我们回应只是保护自己境内的文物,历史事实不容篡改。
也就是这场风波后,韩国更急了,他们开始大规模修改教科书,把高句丽的“中国属性”往淡化里写,甚至把“檀君朝鲜”和“高句丽”绑在一起,说“檀君的后代建立了高句丽”。
可学术界不买账,不少研究朝鲜与韩国历史的专家都表示,没有任何考古证据能证明檀君存在,高句丽的起源地在中国东北是国际共识。
争议背后:历史成了“民族自信”的工具
高句丽之争,本质是“历史叙事权”的争夺,韩国这些年经济强发展得确实不错,但文化上总被贴上“中国文化圈”的标签。
为了摆脱这种“依附感”,他们急需一个“独立”的历史源头,高句丽刚好合适,它曾是东北亚的强国,疆域覆盖半岛,正好能当“朝鲜民族古国”的招牌。
中国呢?高句丽遗址大部分在中国东北,比如集安有40多座高句丽王陵,辽宁桓仁还有高句丽的早期都城“五女山城”,这些都是中国领土上的历史遗产,保护它们是主权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高句丽和中原王朝的关系一直很清楚:它给汉朝纳贡,接受唐朝册封,是“藩属国”而非“独立国家”。
联合国的态度更务实,他们看重的是“文化遗产的跨国属性”,高句丽的壁画融合了中原和东北亚的艺术,墓葬形制影响了后来的渤海国,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
所以,不管中韩怎么争,高句丽遗址都必须“原址保护”,不能拆了搬去别的国家。
历史不是橡皮泥,该咋样就咋样
现在再看韩国的“历史魔法”,其实挺讽刺的:他们一边用汉字、儒学、唐服包装自己“文化独特”,一边又硬把中国东北的古代王国说成“自己的根”,就像一个穿西装的人,非说西装是中国裁缝做的,还把领带说成“传统服饰”。
历史不是橡皮泥,能随便揉捏,高句丽的遗址在中国东北,文献记载在中国史书里,这是铁打的事实,韩国要建立民族自信,不该靠“抢历史”,而该靠自己的创新,比如他们的娱乐产业、半导体,哪个不是靠原创走到今天的?
要是高句丽真像韩国说的那样是“朝鲜民族古国”,那今天的朝鲜半岛为啥没留下多少高句丽的文字、制度?反倒是中国的东北,至今还能找到高句丽的古城墙、刻着汉字的石碑?
我们无需多言,历史终会说话。
各位看官朋友们,今天阿沈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欲知后事如何,且听阿沈下次再来分解,拜拜了您嘞!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为何频征高句丽?,2025-03-24 ,澎湃新闻
韩国建国至今的历史——大韩民国历史,2021-09-14,抖音百科官方账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