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1日,国民党第七兵团被华野主力围困在徐州城东的碾庄圩。淮海战役是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向中央请示发起的,集中了我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精锐部队。国军第七兵团司令官为黄百韬中将,虽然此人和粟裕多次交手,堪称我军劲敌,但华野此战以多打少占据兵力优势,粟裕有信心快速歼灭对手,计划在3天之内结束战斗。

解放战争初期,黄百韬指挥整编第25师,在苏中与粟裕的部队交过手。当时华中野战军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但面对黄百韬时并没占到多少便宜,伤亡1000余人的同时,消灭了2000多敌人。从那个时候起,粟裕对黄百韬的印象就很深,一直对他进行重点研究,此后二人又交手数次:孟良崮战役、南临战役,黄百韬作风悍勇的部队都给华野造成不小的杀伤。1948年豫东战役时两军争斗达到白热化,若非华野及时转移,几乎在战役的第三阶段功败垂成。

有了这些历史渊源,粟裕自然不会轻敌,决心在碾庄歼灭黄百韬兵团。由于统战工作得力,华野在淮海战役初期占据先手优势,快速通过了三绥区,从北向南直击黄百韬兵团。黄兵团迅速向徐州国民党军集团靠拢,但到达碾庄时已经在窑湾损失了第63军,此时仅有不到8万人被我军围困。而华野则集中了5个主力纵队(一、四、六、八、九纵)近15万兵力,宋时轮另率3个纵队负责阻援,事实上黄百韬兵团已成瓮中捉鳖。

25军虽强、黄百韬虽勇,但兵团内的其他几支部队多为杂牌武装,且士气低迷。粟司令计划以多打少迅速取胜,预估歼敌周期为3天。结果总攻开始后,我军打得非常不顺利,尤其是被誉为华野尖刀的第4纵队伤亡很大。11月14日,纵队司令员陶勇不敢向粟裕上报伤亡数字,只说各部在全力进攻。粟裕带了陶勇多年,非常了解下属的性格,便追问确切的伤亡情况。陶勇只得把报告递上来:短短3天内,四纵官兵已伤亡4300多人。

粟裕头部曾负过伤,一直有头疼病。他看完陶勇的报告后,高压一下子冲到了220,这种情况十分危险。他又看了其他几个纵队的数据,情况大同小异。粟裕见吃药不管用,一个劲地拿雪往脑袋上捂,以求缓解疼痛。粟司令打仗,一向能出奇招,被誉为我军“战神”。但碾庄一战他确实漏算了:黄兵团借助之前李弥驻守碾庄时修筑的工事,配合苏北独特的高台水网地形,顽固死战造成我军大量伤亡,战役进展非常缓慢。

当时的华野不比东野,一个纵队普遍只有2万多人。伤亡数千的话,再去掉非战斗人员,意味着部队战斗力大打折扣。再这样下去,华野主力部队被消耗光,敌人援军赶到,淮海战役就要失败了,更不会有后面的第二、第三阶段。眼下只有一条路,不惜代价快速吃掉黄百韬兵团。想到各纵队的巨大伤亡,粟裕司令员心如刀绞:原计划的快速歼灭战,生生被死硬的黄百韬拖成了相持战。

但粟裕到底是战神,他冷静过后,命令各部暂时休整,并重新部署了对敌方案:接下来以夜间堑壕战为主,通过土工掘进,接近敌人时再发起冲锋,减少自身伤亡的同时给敌人以重击,进攻过程中先打弱敌,最后消灭25军和64军。在俘虏政策上也进行调整,实施兵员紧张情况下的“即俘即补”,始终保证作战部队的规模。

这次调整发挥了奇效。最终经过17天恶战,黄百韬兵团被华野部队全歼,双方最终战损比接近1比1。华野连进攻带阻援伤亡近6万人,参战各纵队的损失均在五千人以上。在付出惨重代价后,我军打赢了淮海战役的开局之战,并击毙宿敌黄百韬。粟裕虽然与此人恶战数场,但战场之上却有着惺惺相惜的意味。他原打算命人找到黄百韬的尸体进行厚葬,但其尸身已经被国军提前掩埋,后来又挖出转至南京安葬。老蒋以黄埔嫡系将领(黄为杂牌将领出身)的规格,痛悼黄百韬。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