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澎湃新闻报道,10月14日,伦敦的国际海事组织总部迎来了决定全球航运业未来的关键会议,这场持续四天的谈判核心议题只有一个:是否正式通过全球航运业“碳税”框架。这个被称为世界首个行业级强制排放限制与碳定价结合的机制,早在上个月就搅动了全球政坛。美国白宫官网10日挂出的声明堪称赤裸裸的威胁,国务卿、交通部长、能源部长三巨头联署警告:谁支持这个方案,美国就制裁谁,禁止船舶入港、额外收费、签证限制、官员制裁样样都在列。

可惜这番狠话更像孤家寡人的咆哮。今年4月的初轮投票早已给出答案,63个国家投下赞成票,中国、欧盟、日本、印度悉数在列,反对票仅16张,基本是沙特、俄罗斯这类产油国。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则摆得明明白白,2/3多数即可通过,63国的阵营早已形成压倒性优势。更讽刺的是,美国自己的航运企业都在拆台,马士基美国分公司去年就订了12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用脚投票拥抱绿色转型。

谁敢支持就制裁谁?特朗普彻底摊牌了,中欧日印带头,63国投下赞成票,轮到美国被孤立

特朗普的焦虑不是没有来由,这纸碳税框架精准戳中了美国的软肋。美国既是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国,又是大型船东集中地,大量船舶仍在使用高硫燃油。框架针对的5000吨以上远洋船虽然数量不多,却占全球海运碳排放的85%,每年烧掉全球5%的石油,排放7亿吨二氧化碳。按照伦敦大学学院的估算,2028到2030年间每年要收110到120亿美元,美国航运业无疑要掏大头。更要命的是传统能源行业是特朗普的票仓,得罪了石油巨头和老牌船东,年底大选的选票就悬了。

他口中“新殖民式输出”的指控更是站不住脚。这个框架设计得相当精细,采用“双轨制”推进减排:一边逐年提高燃料环保标准,一边对超标排放收费。收来的钱进入“国际海事组织净零基金”,专门扶持发展中国家搞技术升级,连海平面上升威胁下的小岛国都能拿到补偿。中国愿意支持再正常不过,造船业占全球近40%份额,江南造船、大连船舶重工早就造出了甲醇动力、氨燃料船舶,碳税落地等于给中国的绿色船舶打开了全球市场。欧盟更是顺水推舟,自家的碳关税(CBAM)正好借全球规则扩大影响力。日本有技术优势,印度90%外贸靠海运,算清利益账的国家自然站到一起。

谁敢支持就制裁谁?特朗普彻底摊牌了,中欧日印带头,63国投下赞成票,轮到美国被孤立

美国的威胁牌根本打不出去。且不说制裁63国纯属天方夜谭,单是欧盟的反制就够美国喝一壶——欧盟手里的碳关税大棒随时能砸向美国的汽车、钢铁出口。那些被美国威胁的小国也各有靠山,菲律宾虽是最大船员来源国,但中国造船业能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加勒比岛国依赖邮轮业,可欧盟的旅游市场同样关键。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多明戈斯的表态更狠,直言就算美国不参与,公约允许成员国检查甚至扣留不合规船舶,美国想规避都难。

更让美国坐不住的是中国的反制组合拳。就在海事会议开幕当天,中国的《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同步生效,美国企业拥有、运营的船舶,每净吨收400元还逐年递增,精准回应美方此前的港口费制裁。之前制裁韩华海洋5家美国子公司,已经掐住了美国造船业的供应链。稀土管控升级更是釜底抽薪,62号措施把管制范围扩到全链路,用中国稀土生产且占比超0.1%的产品,出口必须中国审批,美国153种军事装备里130种依赖中国稀土,战机、航母都卡了脖子。

谁敢支持就制裁谁?特朗普彻底摊牌了,中欧日印带头,63国投下赞成票,轮到美国被孤立

七家国际船东协会的联合声明算是给这场博弈盖棺定论,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协会代表着全球1/4的船队运力,呼吁成员国“创造历史”。这早已不是单纯的环保议题,而是全球产业转型的分水岭。美国想靠威胁留住旧时代的红利,无异于螳臂当车。

特朗普或许还在社交媒体上咆哮,但现实已经清晰可见。10月的会议大概率会通过碳税框架,2027年正式生效后,全球航运业将加速告别石油燃料。美国的孤立不是别人造成的,是自己抱住传统利益不放的必然结果。这场博弈里,真正的赢家是顺应绿色浪潮的国家,而美国正在把制定规则的主动权拱手让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