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汽车圈藏着个颠覆认知的对比:安徽小米工厂里,每76秒就有一台SU7驶下生产线,三年累计交付超20万辆;而加州苹果总部,曾承载造车梦的"泰坦计划"办公室早已人去楼空,只留下堆积十年的图纸和未完成的样车。
同样是科技巨头跨界造车,小米花3年就站稳脚跟,苹果砸百亿耗时十年却黯然退场。
这事儿别说普通人看不懂,连雷军被问起时都只说"我也不知道"。
但剥开表象看本质,答案藏在两家公司的战略选择和现实条件里,普通人掰开揉碎了看其实很简单。
01.
要明白差距,得先看清两条完全不同的造车轨迹,时间线一拉出来,胜负伏笔早就埋下了。
2014年,苹果悄悄启动"泰坦计划",当时外界都以为会诞生"车轮上的iPhone"。
初期目标极其激进:造没有方向盘、不用人管的L5级全自动驾驶汽车,计划2019年亮相。
可现实很快打脸:2018年加州路测数据显示,苹果无人车每跑1.8公里就需要人工接管,而同期Waymo能跑17846公里。
技术跟不上,路线开始摇摆——一会儿砍硬件只做软件,一会儿又找车企代工;十年间换了五任负责人,自动驾驶级别从L5降到L4,最后干脆降到和特斯拉差不多的L2+,量产时间从2019年拖到2028年。
2024年2月,苹果终于官宣取消造车项目,团队转去搞AI,百亿投入打了水漂。
2021年春季,雷军直接官宣造车,现场亮出倒计时牌,承诺砸650亿,还说这是"最后一次创业"。
没有空想,直接落地:找宁德时代拿电池,挖宝马设计师做外观,拉吉利研究院院长搞技术,18个月就把北京亦庄工厂建起来投产,比传统车企快三倍。
2024年3月,小米SU7正式上市,定价21.59-29.99万,顶配性能对标120万的保时捷,价格却只要四分之一。
预售1小时就抢了28.9万订单,安徽工厂很快做到每76秒下线一台车,三年就实现了稳定交付。
苹果和小米的核心矛盾,是"想造完美神车"和"先造能用好车"的路线冲突。
苹果犯了"高端病":从一开始就想颠覆行业,纠结"方向盘该圆还是方",要求车门铰链误差比头发丝还细,逼得供应商直言"要20亿开新生产线"。
这种脱离量产的执念,让项目始终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更要命的是战略摇摆,十年换五任负责人,一会儿想做纯软件,一会儿要造整车,团队永远在"推倒重来"。
更现实的是利润问题:苹果习惯了手机25%以上的净利润,可汽车行业平均利润率不足5%。就算定价10万美元,也赚不到iPhone的钱,投资者早就没了耐心。
小米走的是"务实路线":雷军从一开始就说"不改变物理定律,先造得比手机更懂中国人"。不追求没影的L5自动驾驶,而是聚焦"车机不卡顿""手机无缝连接"这些用户能直接感受到的点。
为了抢时间,小米把手机供应链的经验搬过来,像搭乐高一样整合成熟部件——宁德时代的电池、高通的芯片、联合电子的电机,快速攒出靠谱的车。
创始人的投入度更是天差地别:雷军亲自试驾170多辆车,整理20万字需求笔记,所有部门每天报进度;苹果CEO库克几乎不直接管造车,项目负责人换得比走马灯还快,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02.
这一点上,小米站在了中国制造业的"巨人肩膀上",苹果却被困在了美国的"产业孤岛"里。
中国给小米铺好了路:2021年小米造车时,中国已经有全球最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宁德时代占全球36%的电池市场,比亚迪能造三电系统,长三角3小时车程内就能找齐2万多个汽车零件。
小米SU7的国产化率高达92%,还通过投资100多家供应链企业提前锁定资源,电池成本比行业低15%。
政策支持更是直接:北京给小米新能源牌照直通通道,亦庄工厂用地便宜42%,税收返还覆盖23%的研发投入,工厂11个月就建好,比特斯拉上海工厂还快5个月。
苹果在美国举步维艰:想找电池供应商,本土只有松下一家给特斯拉供货,电机还得靠德国博世;找现代代工,又坚持要收30%的"苹果税",车企根本不买账。
美国工人每小时工资38美元,是中国的4.5倍,算下来整车成本比小米高3倍以上。
就算想转移供应链,印度工厂良品率低,越南缺熟练工人,物流还老断电,最后陷入"想造没零件,造了不赚钱"的死循环。
汽车是卖给人的,能不能抓住用户需求,直接决定成败。小米把"做手机的套路"用到了汽车上,苹果却还在拿做奢侈品的思路造车。
小米吃透了中国人的需求:调研发现中国女性驾驶员占38%,就给SU7加了防晒前挡;知道大家在意性价比,就把对标保时捷的车卖到20多万;甚至为了讨好苹果用户,特意适配了CarPlay。
营销也接地气,雷军直播拆车回应"电池安全"质疑,定价有争议就连夜调整,"加量不加价"稳住人心。
米粉的忠诚度更是加分项:小米多年积累的粉丝愿意等、愿意抢,预售时的火爆场面直接推高了市场热度,也给产能爬坡留足了时间。
苹果完全脱离现实:一门心思要做"没有方向盘的全自动驾驶车",却没考虑到现实路况根本不支持。
2024年才想明白要造L2级车,定价还敢喊10万美元,比特斯拉贵出一截。
更封闭的是,从不公开展示实车,问什么时候能买只说"敬请期待",神秘感在汽车行业反而成了信任障碍。
就像网友说的:"苹果想造未来的车,可普通人只想买现在能开、买得起的车。"
03.
现在的汽车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智能生态的一部分。这一点上,小米的优势是苹果比不了的。
小米激活了"人车家全生态":买了SU7的人,上车手机自动连车机,离家扫地机器人自动启动,下车空调还能远程控制。
这种联动让60%的车主成了小米新用户,反过来又带动手机、家电销量涨15%。SU7成了生态的"超级入口",形成了良性循环。
更聪明的是,小米把手机的OTA升级经验搬到汽车上,每月更新一次系统,不断优化功能,这在传统车企眼里根本不敢想。
苹果的生态没接上汽车:它的CarPlay只是把手机界面搬到车上,连调节悬挂硬度都做不到。更要命的是苹果太封闭,要求车企把用户数据上传到iCloud,车企怕丢了核心资源,根本不愿合作。
最后苹果的生态优势在汽车领域完全没发挥出来,反而成了合作的绊脚石。
小米3年造出车,苹果10年失败,本质不是谁的技术更强,而是谁更懂造车的"规矩"。
苹果输在太迷信自己的"颠覆能力",用做手机的思维去碰汽车这个"工业之王",既没尊重产业规律,又没搞定供应链,还脱离了用户需求。
而小米赢在"务实":踩着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红利,抱着"先完成再完美"的心态,把生态和用户优势全用上了。
就像雷军说的:"造车是九死一生,要敬畏行业。"
苹果的放弃,不是科技巨头的衰落,而是工业逻辑对消费电子思维的提醒;小米的成功,也不只是一家公司的胜利,更是中国制造业生态成熟的缩影。
现在再看:一边是小米工厂里不断下线的SU7,一边是苹果转去搞AI的团队,两条路没有对错,但汽车产业的天平,显然已经偏向了更懂"落地"的一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