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芋汐十四岁就进了国家队。这个时间点,比全红婵进入大家视野的时间要早。那时候,有些人叫她“天才”,这个称呼在她身上停留了一段时间。后来,全红婵出现了,灯光好像被分走了一半,她成了双人跳水中“旁边的那个”,一个需要配合搭档发光的人。
为了和全红婵配合,她需要改变自己的节奏。在双人比赛中,她得放慢自己的起跳时间,去适应全红婵的习惯和特点。这是一种调整,也是一种牺牲…单人比赛的时候,她又得把自己的动作难度调高,去追赶全红婵的分数,这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赛跑。
怎么看她俩
观众有时候会误解,觉得“搭档”就是“附属品”。这种看法,可能忽视了双人项目中每个人的独立价值,也忽视了为了“同步”所付出的努力。陈芋汐和全红婵是队友,也是对手,她们在泳池里互相成就,也在赛场上互相竞争,关系复杂又简单。
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开赛前,有一种声音在传播——“没了全红婵,她还能赢吗?”。这句话在网络上出现,像是一种提问,也像是一种质疑。因为全红婵因伤没能参加比赛,陈芋汐一个人要参加三个项目:单人、双人、混合团体,压力都在她这边。
任何一个项目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引来议论,那些议论可能会说她“果然是靠队友”。她没有对这些话做出什么反应,只是去准备比赛。赛场上的表现,是运动员回应外界声音的方式。她知道,只有拿出成绩,才能让这些声音变小。
她拿了三块金牌。
没有出现比分紧咬的逆转,也没有出现谁都想不到的失误。她只是把每一个赛前训练的动作,在赛场上平稳地做了一遍。做完,得分,然后领先。分数和第二名的差距拉开,确保了胜利。这就是比赛的全部过程,简单,而且直接。
周继红是跳水队的负责人,赛后评价了陈芋汐的表现。她只说了四个字:“无可挑剔。”。这四个字在别的场合可能听起来像客套话,但在中国跳水队,一个拿满分才算刚及格的地方,这是一种认可。它意味着,在教练看来,陈芋汐的表现没有瑕疵。
她咋练的
这次双人跳的搭档换了,是掌敏洁。她们在一起合练的时间不长,只有两个月。但在比赛里,她们的同步分比墨西哥组合高了四十四分。这不是凭空出现的。是陈芋汐在训练里,带着新搭档一点一点磨合出来的。
在双人跳水比赛中,陈芋汐与掌敏洁组合的同步分数,领先实力强劲的墨西哥组合达到44分之多。
在空无一人的游泳馆,时间已经是深夜,只剩下水声和计时器发出的“滴滴”声。陈芋汐会对掌敏洁说:“再晚0。1秒起跳”,或者提醒她:“手臂再夹紧5度”。她一边调整着两个人的细节,一边安慰有些着急的掌敏洁:“别急,我们还有一次机会。”
单人十米台的决赛,她跳出了一个高分。
430。50分。
这个分数,比她自己在上一年世锦赛夺冠时的分数,高出了接近二十分。其中一个代号为207C的动作,入水效果像是没有水花一样。那一瞬间,裁判们都给出了10分的满分。镜头给到她脸上的时候,她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开心,只是长长地呼了一口气。
那一口气,好像把积攒了两年的某种情绪,都吐了出来。在这两年里,她和全红婵的名字总是被放在一起比较,有赞扬,也有压力。现在,她一个人站在赛场上,用一个干净利落的满分动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也释放了自己的情绪。
她咋说的
比赛结束后,网络上关于她的讨论没有停止。还是有人问:“要是全红婵在,你试试看?”。面对这样的言论,她没有在社交媒体上回复一个字。她把这次拿到的三枚金牌,挂回了国家队的荣誉室里。她挂的位置,就在全红婵那枚奥运金牌的旁边。
有记者在采访时问她,怎么看待外界总是把她和全红婵拿来比较?她想了一下,然后说了一句话。她看着镜头,慢慢地说:“金牌不是回怼,是回答。”。这句话里没有情绪,只是一种陈述,陈述一个事实:她用成绩,回答了所有问题。
还有一个场景发生在混合团体比赛的颁奖仪式之后。她把自己手里那束用来庆祝胜利的鲜花,递给了身边的年轻队员掌敏洁。然后,她自己空着手,走过去和旁边的志愿者合影。小队员感到奇怪,问她为什么不拿着花一起拍照留念。
她笑了笑,对小队员说:“今天主角是你们,我只是个过路的。”。她用一句话,就把功劳分给了团队里的其他人,也把自己从所有目光的中心移开了。她不想成为唯一的焦点,她觉得荣誉是大家的,尤其应该给那些更年轻的队员。
观众喜欢看“神仙打架”那样的故事,因为有悬念,有冲突。但对于运动员来说,他们更需要的是一个确定的结果。陈芋汐用三块金牌,给出了一个确定的结果。她不需要站在别人的影子里,也不需要和任何人去争抢所谓的风头。跳水台的高度是十米,她一个人站在上面,也能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天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