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又挖出“嘉靖年间”活字:历史自信还是闹剧?
深夜的视频画面里,韩国考古现场灯火通明,考古人员拿着所谓的“古代金属活字”振振有词,一副历史铁证就在手中的架势。镜头一转,特写落在金属上——赫然刻着“嘉靖十四年”。这一瞬间,弹幕炸开了锅,有网友尖叫:“明朝皇帝穿越成了韩国祖师爷?”现场工作人员一脸认真,却全然没察觉台下笑成一片,那种自信与现实的反差,像极了某些人试图和流量明星攀亲戚——非要自我加戏,把别人的东西死死搂住不撒手!
韩国对于“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执念追溯已久。每隔几年,总有新证据浮出水面,这次是金属活字。可刻着“嘉靖十四年”的字样,早已直接将它归入明朝,成了赤裸裸的时间穿越。现场气氛一面庄严肃穆,一面荒谬滑稽。网络上热评如潮,段子手们开始飙车:“韩国要不要也顺带申遗嘉靖皇帝?”“欧洲的活字也得靠边站,亚洲刚挖出来的更厉害!”看客们笑声背后,是困惑、愤怒,还是彻底的无奈?到底谁才有资格诠释历史?
六百年前的东亚,文化交流本该坦坦荡荡。活字印刷术传播路线众说纷纭,中国的毕昇公认最早,11世纪北宋就已成熟应用,而韩国《直指心体要节》成书时间要晚两三百年。韩国2010年拿这本书去申遗,的确震惊世界。可是,刻着“嘉靖十四年”的活字置于中国文化背景下,只能称作古董流通物,绝非什么原创发明。
网上群嘲并非偶然。韩国近些年用力最大、争议最多的文化申遗案例,莫过于端午祭。2005年,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国内不少人惊出一身冷汗:本自中国的节日,却明晃晃变成了“韩国非遗”。各地媒体发出灵魂尖叫:“下一个是不是春节、汉服?”实际上,韩国文化部曾公开表示端午节自古流传于朝韩两地,申遗仅代表韩国文化,但在国际语境中,谁在名单上谁说了算。“国籍归属”成了划分文化影响力的错位战场。
再看儒学、麻织、针灸——这些在韩国同样被包装成“本土创新”,甚至堂而皇之输出国际广播媒体。权威文献数据显示,针灸发源于中国春秋战国,东汉《黄帝内经》定型。韩国媒体却频繁声称“韩医针灸独步世界”,并在全球推广“韩医”。2019年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的数据显示:全球注册中医药相关国际标准中,韩国占据了约40%的申报权,引发舆论高度关注。文化自信,这可以理解;但文化“洗牌”,实际上让自己的历史也变得可疑。
《东医宝鉴》的争议更带戏剧张力。2015年国内高校团队用大数据做了详细比对,发现这本“韩医宝典”与中国83本中医古籍内容相似度高达90%;只需翻一下目录,处处皆见“以中为源”。韩国要说是创新成果?能解释清楚吗?类似“抄袭与创新的距离有多远”的尴尬,在文化碰撞的潮流中越来越醒目。而现实里,韩国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并不深入,课堂教材里强调“韩国发明活字、韩医自成体系”,却没交代文化本源的流转和融合。
历史争夺变成舆情热点,粉丝对话场景随处可见。知乎、微博、豆瓣下方热门问题:“韩国为何不断申遗中华文化遗产?”高赞评论多半调侃:“下次韩国是不是要把四大发明都揽进怀里?”也有人带点犹豫:“是不是中国宣传太弱,对外话语权不够?”甚至有网友举例:2018年“端午与龙舟”申遗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彻底被中韩双方攻防吓到了,最终官方文件里只写“源自东亚稻作文化”,悬浮在讲义与段子之间。
疑惑持续升级:难道所有传统文化都要变成专利赛跑?上海文化学者徐建新曾指出:“‘文化归属’应以历史事实为基准,而非媒体炒作。”但现实是,某些利益链条已然参与分蛋糕。国际申遗排行榜,韩国部门下狠力气申请,实打实的财政投入高达数十亿韩元。平台算法推波助澜,热词刷屏,让局部事件迅速发酵。每一次争议背后,都藏着巨大的国家形象塑造和文化产业蛋糕。
必要的追问不能少。历史本无绝对自信,东亚岛链在五千年漫长互动中,各文明交汇、演变、融合。中国春秋以后,儒学东渐扶桑,带动韩国士族阶层崛起,此后又反向滋养本土风俗。韩国传统端午祭融入萨满祭祀、乐舞杂糅,虽远观相似,细看风味迥异。针灸之术经朝鲜王朝官医流编,确有地域演化。但别把大树砍倒只剩枝头——“原创标签”盖在头上,久而久之,只会让真实的历史陷入不断伪造和自我否定的死循环。
真正的焦虑还来自历史虚无。一旦习惯了文化洗白,年轻一代逐渐忘记根脉是谁,虚假优越感让自信变得浮躁空洞。国内考古学家孙机怒怼:“活字印刷若出自朝鲜,那明清文献为何处处用汉字?”连韩国高校教授都有犹豫:“这么生造历史,不会让自己陷入国际笑谈吗?”世界舆论场里,这些失真的文化国界,渐成无声的软实力边界。活字印刷术争议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映射的是整个东亚对自身身份与国际话语权的反复拉扯。
每一次争议,网友都自发“出圈”参与。B站up主制作对比视频,展示不同朝代金属材质、字形变化,弹幕秒变“考古现场”;微博大V下场梳理活字技术发展脉络,考证+讽刺齐飞。豆瓣、贴吧、知乎热评产生鲶鱼效应,推动主流语境对“文化归属”的再思考。现实戏码高能不断,评论区甚至有人直接cos“嘉靖皇帝亲自发声”:韩国申遗,明朝皇帝不答应,谁把本皇的年号刻过去啦?
历史本该坦荡,文化应该自信。可惜几百年来的演变,真假难辨。媒体和民间评价各执一词,韩国自说自话,中国自信不足,国际社会看热闹。权威史料、考古现场、网友评论、申遗大战——这场全球文化的修罗场,谁能抢得话语权,无人敢拍胸口肯定说明。
未来,活字印刷术、端午祭,甚至“韩医”标记,仍旧会一遍遍被拉出来争论、比较、甚至争夺。这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追逐。毕昇、嘉靖、活字、端午,看似技术和节日,实则撑起一整个民族的身份感。争来争去,无非一件事:谁能把真实文化说得更响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