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各位朋友好,我是小锐,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遥远却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当剧集不再受限于40集的长度规定,古装题材也不再被数量管控,这对普通观众意味着什么?
- 今年以来,各大视频平台的会员增长普遍出现疲态,部分甚至呈现负增长。一边是国家层面释放出鼓励创作的积极信号,另一边却是用户纷纷取消订阅、平台营收压力加剧,长视频行业为何在政策春风中反而遭遇“逆风”?
- 这一现象背后,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行业长期积累问题的集中显现,反映出长视频在内容供给、商业模式以及使用场景上的多重错位。用户流失的根本原因,首先体现在内容吸引力的逐步衰减上。

- 长视频的压力
- 以2025年暑期档为例,全网正片播放总量仅为284亿次,相较去年320亿次下降了11.3%;单集平均播放量持续走低,全年仅有1部电视剧实现集均播放突破5000万次。
- 这并不说明大众对深度叙事失去兴趣,而在于平台提供的内容与观众真实偏好严重脱节。对比海外主流流媒体平台可以发现,它们虽同样聚焦头部项目,但依托算法精准扶持中腰部作品,形成“爆款吸睛+长尾留人”的良性生态。
- 反观国内,面对盈利难题,资源不断向所谓“A+、S+、S”等级别的超大型项目集中,导致中小成本剧集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内容多样性遭到系统性削弱。

- 一旦用户的观看选择只剩下少数几部高宣发剧集,打开App的动力自然减弱。即便政策解除了40集的集数限制,赋予创作者更大的叙事自由,若缺乏丰富多元的内容支撑,这种制度红利也难以转化为实际用户黏性。
- 更值得警觉的是,在“深挖存量用户价值”的名义下,平台正在悄然消耗用户的耐心与信任。
- 为缓解财务压力,各平台陆续推出涨价策略、延长广告时长、限制多设备登录等措施,“隐形加长”广告、“缩水”的会员权益频繁引发舆论争议。
- 这类短视操作实质上将原本应可持续发展的“会员经济”异化为一次性交易模式。当付费用户意识到支出换来的不是更好服务,而是更多限制,离开便成为理性选择。

- 多家主流平台的付费会员人数及会员收入在达到峰值后持续回落,这不仅是数字层面的下滑,更是用户对现有商业模式投下的不信任票。
- 与此同时,高昂的内容制作成本进一步强化了平台的保守倾向。
- 由于长视频投入巨大但回报不确定,平台更倾向于复制已有成功模板,反复押注都市情感、仙侠修真等成熟赛道,结果陷入“同质化—流失—更保守”的恶性循环。
- 尽管取消40集上限的初衷是让创作者摆脱“拉长剧情凑集数”的束缚,推动内容精炼化与品质升级——例如某平台提出的“集数精简”计划本可与此政策协同发力——但现实中却被简化为“只做头部”,错失了拓展创作边界的良机。

- 短视频的崛起
- 与此同时,短视频与微短剧的迅猛发展正快速分流长视频的核心受众。当前我国短视频用户已达10.40亿,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虽然长视频用户总数仍维持在7.52亿的历史高位,但在月活跃度竞争中已显疲软态势。
- 以红果短剧为例,其月活用户高达2.1亿,“长剧遇冷、短剧火爆”的格局背后,是用户行为模式的深刻变迁:在通勤、午休等碎片时间里,人们更愿意用10分钟看完一段紧凑剧情,而非投入数小时追更一部连续剧。
- 面对冲击,部分长视频平台采取“打不过就加入”策略,上线“微剧场”“短剧场”专区,并承诺将70%以上收益分配给内容方。

- 然而这种模仿式布局并未建立独特优势,反而稀释了自身在长内容领域的专业壁垒。微短剧市场本身充斥着大量雷同的快消型内容,而传统长视频平台既不具备TikTok级别的智能推荐机制,也缺乏对微短剧目标人群心理需求的深入洞察,最终陷入“投入高、回报低”的尴尬境地。
- 事实上,长视频手中握有一张尚未充分激活的战略资源——大屏场景。中国智能电视终端已覆盖近10亿人口,截至2025年8月,OTT用户规模达9.4亿,过去五年增长率高达25%,远超移动端增速。
- 2025年国庆期间,爱奇艺电影频道在大屏端的播放时长环比上升近40%,优酷大屏总观看时长同比增长23%。这些数据清晰表明,用户对沉浸式长内容仍有强烈需求,只是这种需求正从手机屏幕迁移至客厅电视。

- 海外竞争
- 遗憾的是,多数平台仍将重心放在微短剧的激烈争夺中,未能抓住广电总局“丰富电视大屏内容”政策导向所带来的转型契机,错失重构用户体验场景的关键窗口期。
- 技术革新本应成为破局突破口,但目前仍停留在口号阶段,尚未形成真正落地的应用体系。
-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何在政策利好的背景下,长视频反而持续流失用户?

- 答案已然浮现:行业的核心矛盾从来不在外部监管,而在内部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裂。
- 解除40集限制、放宽古装剧配额,本质上是为优质创作腾出空间,但平台却将注意力转向短期变现手段和盲目跟进新风口,既未把握大屏增长的趋势红利,也未巩固长内容的本质优势,更未维系好与忠实用户的信任纽带。
- 所谓的“寒冬”,实则是行业由粗放扩张迈向精细运营的必经阵痛。
- 政策松绑绝非“躺赢”的通行证,而是倒逼产业升级的明确信号。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复制微短剧模式,也不在于反复调整会员定价策略。

- 关键在于善用政策赋予的创作弹性,打造兼具艺术水准与商业潜力的精品长内容;同时深耕大屏观影这一差异化场景,全面提升会员服务体验。
- 唯有当平台不再视用户为榨取利润的对象,而是尊重其消费需求与观看体验;当内容生产不再唯流量论英雄,而是兼顾类型多样与品质追求,才能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用户留存的实际成果。
- 这场变革或许伴随阵痛,但也孕育着全新机遇。长视频的未来,不应追逐短视频的脚步,而应回归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 用高质量的长篇叙事满足用户的沉浸渴望,用可持续的盈利模型平衡收入与体验,用技术创新打通内容与终端之间的隔阂。
- 只有如此,才能打破“利好频出、用户流失”的怪圈,推动长视频走向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轨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