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电视剧《生万物》自8月13日在央视八套黄金时段开播以来(爱奇艺同步播出),收视率一路高歌,稳居全网首位。这部扎根鲁南大地、饱含深情的作品,引发了观众热烈反响。


该剧改编自山东作家赵德发荣获人民文学奖的力作《缱绻与决绝》。它以鲁南农村天牛庙村为舞台,通过宁、封、费三个家族两代人跨越时代的命运沉浮,深刻描绘了中国农民在生存与发展路上的艰辛跋涉。剧中,世代相传的对土地的深沉眷恋与蓬勃不息的生命力,交织成一幅撼动人心的画卷,最终在党的领导下,谱写了这片“生万物”的土地上“万物生”的华彩乐章。

由刘家成执导、王贺编剧,杨幂、欧豪领衔主演的《生万物》,其核心直指土地这一永恒命题。老一辈农民如宁学祥,视地契如命根子,寒冬腊月守粪如宝,那份近乎虔诚的珍视,将“敬天惜地”的传统刻入骨髓。而当生存与伦理的天平剧烈摇摆时,土地的分量更显其重,深刻折射出传统农耕文明在时代变迁中的阵痛与张力。

女主角宁绣绣的蜕变轨迹是全剧一大亮点。从深闺少女到坚韧农妇,她指尖初触麦芒的震颤,被粗粝泥土磨出血痕的双手,都记录着成长的阵痛。在封大脚“庄稼人的脊梁,是土地给挺直的”朴素信念影响下,她经历了饥荒的震撼、战火的洗礼。最终,她割舍家族羁绊、高擎起“没有脚下的土,哪来活命的路”的火炬,完成了精神的涅槃。这不仅承继了“沂蒙红嫂”的精神血脉,更象征着中国农民从被动依附土地到主动守护家园的历史性觉醒。

当日寇的铁蹄踏碎齐鲁山河,“守土即守家”的呐喊如惊雷般在泰山脚下炸响;当革命的星火燎原孔孟故里,“耕者有其田”的理想在黄河涛声中奔涌。导演刘家成匠心独具地将宁绣绣弯腰插秧的身影与支前队伍扛门板渡河的壮举叠印交织,将佃户争夺地契的怒吼与孟良崮震天的炮火遥相呼应。这份齐鲁儿女对土地的“缱绻”深情与在历史关头的“决绝”行动,汇聚成了改天换地的磅礴力量。

《生万物》的成功,也是鲁剧艺术在新时代的精彩绽放。从《高山下的花环》到《经山历海》,山东影视深植现实主义的传统在此延续。日照任家台实景搭建的齐鲁院落,青石墙基沉淀岁月,飞檐斗拱暗藏礼序。剧中秦海璐饰演的费家主母为“门楣清白”挥动家法的场景,木棍撕裂空气的尖啸,飞溅的血珠与梁上安静的燕巢形成刺目的静默对比,犀利地展现了礼教秩序下的残酷现实,这正是鲁剧以独特视角审视历史的独特锋芒。

战火可以焚毁家园,却烧不尽深植于泥土的文明根系。祠堂匾额上“土生万物由来远,地载群伦自古尊”的铭文,在硝烟弥漫中更显其永恒的力量。宁绣绣带领乡邻在焦土上重建家园,镜头下那些布满裂痕却紧握锄头的手;封大脚以染血的手掌埋下麦种——当麦粒与血珠在泥土中交融的瞬间,孔孟之乡“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绽放出令人动容的光芒。近二十载的岁月流转印证:土地生万物,时代造英雄。那株在弹坑旁倔强破土的麦苗,正是中华文明顽强生命力的不朽象征。

《管子》有云:“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菀。”《生万物》如一面镜子,生动呈现了时代洪流中愈发珍贵的文化根脉。剧中苍凉的农谚、悠扬的吕剧唱腔,与泰山黄河般的叙事气韵相互交融,传递着历史深处的回响:齐鲁大地孕育的坚韧精魂,始终是支撑民族前行的深厚底气。在田野炊烟与城市霓虹之间,在传统农具与现代机械的交替中,麦浪与钢轨的交响,奏响着古老文明与现代中国的深情对话。唯有铭记土地的温度,方能撑起时代的天空。这,便是《生万物》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也是齐鲁大地献给时代的一部关于土地、生命与精神沃土的厚重颂歌。(文/蔺炳正)

闪电评论,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ilushiping@iqilu.com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