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突旅可是中国各军种的尖刀单位:装备精良、训练强度大、远程奔袭能力强、具有全天候全域打击能力,可是,空突旅最大的短板就是缺少突击直升机,而中国2024年珠海航展上出现的直-20T就是弥补短板的机型;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直-20T基于直-20通用直升机改进,机身两侧加装后掠式短翼,提供4个重型外挂点(每侧2个);集成光电塔系统,包含前视红外(FLIR)、激光测距仪和热成像仪,支持昼夜全天候精准打击,性能对标美军AH-64“阿帕奇”的PNVS系统;配备激光告警装置、红外对抗系统及电子战吊舱,可干扰敌方防空雷达(如台军“天弓”系统);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直-20T短翼挂架可携带8枚AKD-10激光制导空地导弹(反装甲/工事),或升级为蓝箭-21远程反坦克导弹;极限配置下可实现4×4联装(共16枚导弹);支持2个19联装隐身制导火箭发射巢(57mm或90mm口径),用于面目标压制;短翼可拆卸,任务转换仅需2小时;运输模式下可挂载副油箱,作战半径延至800公里;短翼挂载能力达1.6吨,机舱可搭载12-15名全装士兵或相应物资。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直-20T采用涡轴-9C发动机(功率1200kW),具备高原/高温环境作战能力;可部署于075型两栖攻击舰,提升垂直投送效率3倍!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直-20T与美制“铺路鹰”相比,两者都是结合通用直升机平台改进,两者都具备强大突击功能,但是得益于后发优势,直-20T直升机的火力、材料、电磁战、多用途能力等优势明显;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直-20T“突击鹰”:8-16枚AKD-10导弹 + 火箭巢、1.6吨(外挂)、800公里(挂副油箱)、三模探测(白光/热成像/激光)、2小时切换运输/突击模式 、主动防御系统(DIRCM)、与直-20通用部件达70%/维护成本低、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MH-60“铺路鹰”:8枚“地狱火”导弹或火箭巢、约1.14吨(MH-60L)、约680公里(MH-60M)、部分型号需升级适配航电系统、模块化设计/但转换效率较低、同级别电子对抗系统、专用配置成本较高

可见,直-20T挂弹量显著超过MH-60(16枚 vs 8枚),且AKD-10导弹射程与“地狱火”相当(均超8公里);直-20T载荷比MH-60L高40%,可快速投送合成营级单位,适应两栖突击需求;兼具运输、火力打击、电子战能力,而MH-60更侧重运输/渗透;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当然,直-20T也存在技术短板:直-20T发动机排气未采用上喷设计,红外特征大于专用武直(目前已经改善);它的并列座舱设计让飞行阻力大于MH-60,空战灵活性稍逊;无固定机炮,持续火力弱于MH-60的舱门机枪配置;尽管如此,它在演习中还是发挥突击直升机的作用;

中国空突旅突击台海最后一块短板:中华铺路鹰,补齐了

台海场景应用

2024年“联合利剑”演习中,直-20T实现82分钟跨地形渗透(澎湖至花莲),压制台军山地防线;直-20T利用机载数据链配合无人机群作战,可执行“斩首行动”(如打击指挥所)或开辟空中安全走廊;

它作为“战场多面手”,消融传统运输/攻击/电战任务界限,重构立体登陆战术,而且与武直-10形成互补:直-20T负责火力投送与兵力运输,武直-10提供机动护航及持续压制;

直-20T的列装促使空突旅从“直升机+步兵”简单组合,转向具备独立纵深突击能力的合成单元。例如中部战区83集团军空突旅已实现与武直-19协同作战,形成“侦察-打击-投送”闭环;直-20T与基础型直-20共享70%部件,降低量产难度。预计到2030年,空突旅数量将从3个增至6个,并逐步替换老旧的米-17/直-9机队;

直-20T让空突旅远程空突战术任务完美升级:800公里作战半径(挂副油箱)覆盖台海全域,结合其电子对抗能力,可穿透台军西部防空网,为登陆部队建立前沿据点;

直-20T通过模块化设计和火力-运力双强化,在综合作战效能上超越MH-60“铺路鹰”,尤其适合高强度两栖突击。其短板(如隐身性)可通过体系协同弥补,而成本优势利于大规模列装。未来若升级毫米波雷达或隐身涂层(如外贸版方案),将进一步缩小与西方顶尖机型的差距。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