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两个隔着欧亚大陆的国家,像隔壁老王一样,谁有难了总想着搭把手?有些事说出来都让人怀疑人生——在遥远的欧洲,居然有个国家,和中国几乎像失散兄弟,不光话语惯用、生活习气都颇有某种熟悉感,关键时刻还一次次为中国撑腰。不是我吹,这事细琢磨起来,现实比小说还拧巴。
而说起匈牙利这块地方,许多人想到欧洲,脑海第一反应都是连着法国、德国、英国那帮大腕——光鲜、讲理,但往往对东方甭说亲近,连点谅解都稀罕,有时候甚至绷着一张面孔,对中国掣肘、动不动批判。可偏有匈牙利这么个例外,就像是被历史送进欧洲行列的一颗“异星”。他们总叫自己“最西方的东方人”,听着挺自嘲,但细看,这份自我认知背后,还真藏着不一般的故事。
有一次,我和朋友闲聊,看着匈牙利人写名字——姓在前,名在后。一开始还以为哪里留学归的中国人,后来才琢磨明白:这习惯在那儿根儿就深,不学中国,也不似其它欧陆兄弟,一本正经地走在西方、却悄悄保留着东方的印子。老匈的头发颜色也特别,黑发比例高,往欧洲人堆里一搅,乍看都觉得像哪个中国远亲混进了酒席现场。
讲到“歃血为盟”——这事听着像段武侠小说,但偏偏匈牙利人祭祀、结拜,还是兴致勃勃地滴血飘酒杯再轮流喝。你说巧合也好,潜意识里的文化呼应也罢,反正匈牙利人就喜欢把这些古老规矩延续到现代,看了让我们既觉得亲切、又忍不住多点感慨。
吃饭这事是最能“见真章”的。欧洲菜通常是那种——奶油、胡椒、切一切上桌。匈牙利却讲究火候,慢炖,锅里咕嘟咕嘟,像南方小馆隔壁的大妈在给家人做饭。扑鼻香气里,有点像妈妈熬汤的味道,又没那么浓烈,却舒坦,适合一家人细细品味。味道说不上多中国,但吃法作风让人熟悉,不是吗?
不过,说到两国关系,文化之亲还真不是最重的那一笔——真正让中国人念念不忘的,是老匈那两次在国际舞台上“顶风作案”。新中国成立那年,中国还处于风雨飘摇——四面楚歌、技术被封锁,大国拍桌子不卖账。谁都觉得中国孤立得像个小孩在大人堆中受冷落,可偏偏匈牙利,甭管自己刚刚建国,还算欧洲小弟,就第一个跟中国主动“结拜”。那种场面,像是大街上一个陌生人见你吃亏,二话不说就来站你这边,世上能有几人?
这份患难之交不是做做样子——朝鲜战争时,美军咄咄逼人,国际舆论一边倒,中国掂量着自身和邻国的安危,全世界都找不到“知己”,只有匈牙利在联合国投票时,冒着让整个欧盟脸色发青、豁出去的劲头,替中国出声。人啊,最苦的时候才能看清谁是真朋友。1956年匈牙利爆发“十月事件”,苏联铁腕介入,国内腥风血雨,弹痕累累。那时中国没袖手旁观,周总理亲自飞过去,出谋划策,给匈牙利捧来温暖。那会儿,世界都在冷眼旁观两国友谊,唯有他们自己默默承受,不炒作,不做秀,就在风雨间,共担风浪。
有些事往往更彰显人情冷暖。后来,有几个年代记得比较清楚——1972年,匈牙利又一次顶着美欧的压力,在重要场合为中国捧场。时间轮转,到了2021年,欧盟26国要集体对中国“下狠手”,匈牙利还是那个敢说“不”的家伙。一票,改变不了世界,却能告诉所有人:我不会丢下你。
当然,友谊这种事不是单向街。中国对匈牙利也没马虎,多年来既是最大贸易伙伴,也是投资主力。宁德时代投了电池工厂,比亚迪造了新厂,中国银行在那儿落脚,匈牙利人的就业和生活都在悄悄变化——产业升级、工作机会、经济循环,一点点地扎根。你要说是全凭利益牵扯吧,可那些项目背后藏着多少人的奔忙与企盼,很难只用简单的“投资数字”概括。
经济方面总是外人最容易看见的景象——什么双边本币互换、人民币清算中心、债券发行,听起来像财经频道里的直播,但对匈牙利人来说,这意味着他们的钱、他们的未来,正在和中国“同步呼吸”。一个欧洲国家把人民币纳入自家外汇储备,这事搁十年前谁想得到?但匈牙利做了,而且挺自豪。
至于文化教育,别小看那几个孔子学院——中匈双方都在忙着办学、做交流,互邀师生、开研讨会。生活里多了不少“小事”:匈牙利学生来中国读书,手里攥着中文课本,背后夹着老家味道的辣椒粉。有时候两国学者一聊,就是半夜,说着汉学、匈语,喝着咖啡一边翻字典,一边找共同点。教育这些事,慢,但扎实,一年一小步,可能下一代就变成了彼此朋友圈的桥梁。
旅游也热闹起来。中国直接给匈牙利免签,办事处在布达佩斯,不愁没中国游客。匈牙利人好奇,也愿意去中国看看,仔细体验马路边的小吃、烟火气。偶尔听说“匈牙利其实是匈奴后裔”,有的人一笑置之,有的则琢磨是不是真有那么点渊源。没啥证据,但这种传闻总让人浮想联翩。
可话说回来,两国间这段关系,从不只靠传说维持。政治风浪时,匈牙利多次硬气举手,对抗美国和欧盟老大会的压力。尤其在2024年那场电动车关税之争里,匈牙利又站出来,挺中国到底,表面上只是外交手段,背后其实有人情,有些东西藏在岁月里,说不清但感受得到。
有朋友问我:“难道中国和匈牙利这关系,就能一直这么好下去?”我也不知道。世事无常,风水轮流,但至少在无数次选择中,两个隔着万里路的国家,彼此总能给对方撑把伞。那些投票、那杯歃血之酒、平常的锅边饭香、夜晚孔子学院的灯光,都像是一条温柔的线,把两国缝在一起。
人和人之间尚且难得知己,国家之间能做到如此亲厚,实属难得。以后会不会变,谁也说不清。国际大势风云变幻,但老匈和咱们中国,起码到今天,仍是彼此愿意付出、并肩前行的搭档。要我说,历史还没走到终点,留点悬念未尝不是件好事,也许哪天打破猜测,又会擦出新故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