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推进地宫,在封闭后哭喊等死。事实上,为了生存,殉葬的人也会做出求生之举。
不少人觉得,古代殉葬不过是将一群人关进密不透风的地宫,听着里面的哭喊,任其慢慢殒命。古装剧里皇帝驾崩,后宫嫔妃宫人乌泱泱一片跟着陪葬的场景,也总让人觉得是导演夸张。但事实是,这些都不是虚构,而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其背后的残酷,远超我们的想象。
关进墓穴里的人,根本不是被动地等着死去。在那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空间里,他们为了活下去,会做出各种疯狂的举动。毕竟,寻求生存是人骨子里的本能。
这种拿活人陪葬的习俗,最早能追溯到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这个时候,人们笃信巫术,认为人离世后于阴间亦需有人侍奉。基于此等观念,活人陪葬这一残忍陋俗便应运而生,反映出当时蒙昧的思想与残酷的现实。
到了商朝,这股风气达到了顶峰,规模和数量都极其惊人。考古学家在安阳殷墟挖出的累累白骨,就是铁证。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她的墓里就有16个殉人;而侯家庄一座大墓,陪葬的人数竟然超过了1600名,里头有奴隶、战俘,甚至还有一些贵族。
周朝干脆把这事儿变成了硬性制度。早在《周礼》之中,便有明确记载:天子驾崩之时,妃嫔、侍从乃至仆役,皆需随其而去。如此规定,尽显封建之严苛与残酷。墨子亦有记载,天子殉葬时,殉人多则数百、少则数十;即便是将军大夫之流,也需数人或数十人陪葬。
帝王们这么干,一方面是为了炫耀自己的无上权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密。参与陵墓设计建造的工匠,因要杜绝 “高级机密” 泄露,最后都会被灭口,成为陪葬的殉葬品。在那个时代,奴隶跟牲口一样,被看作主人的“私人财产”,皇帝想让他们怎么死,就得怎么死。
尽管希望渺茫,但被困在墓里的人,谁也没想过放弃。河南信阳的一座西汉古墓里,考古专家就发现,里头的贡品有被人撕咬过的痕迹。很明显,饥饿的殉葬者把这些祭品当成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他们不仅会将陪葬的青铜器物击得粉碎,还可能拔下头上的发簪,一下又一下,拼尽全力地在墓壁上凿挖。在秦始皇陵,人们发现一具年轻工匠的遗骨,他的右手小指骨折后又自己愈合了。据专家推断,他就是用这双手在墓穴里奋力刨土,坚持到了最后。
可惜,帝王的陵墓坚固无比,凭人力根本打不开。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威胁是缺氧。一个大概两百平米的地宫,要是挤进去十来个人,里头的空气最多只够撑个七八天。绝大多数人,其实在两三天内就会窒息而亡,死前还要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在黑暗里一个个断气。
考古发现的遗骸姿势,无声地诉说着他们最后的痛苦。有些女尸双腿呈现O形弯曲,像是窒息时痛苦蜷缩的样子;有些尸骨姿势扭曲,一看就是垂死挣扎的结果。南北朝一古墓中,考古人员见年轻女子骸骨,她们被活埋后绝望抓墙,指甲尽磨秃。
殉葬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没一个好受的。能被赐白绫自缢或饮毒酒,在当时已算得上是 “痛快” 的死法。明朝的太监为了让妃嫔死后容颜不腐,甚至发明了更变态的法子:划开妃嫔的头皮,往里灌水银。水银剧毒,那种痛苦根本没法想象。
当然,这种反人类的制度,也一直有人反对。早在春秋战国,就有知识分子站出来批评这种陋习。等到儒家思想形成,更是迎来了历史上第一次反对殉葬的高潮。孔子就特别看不惯,连用草人陪葬他都骂“作俑者缺德”,更别提用活人了,他直言“杀生而送死谓之贼”,简直是强盗行径。墨子也痛斥这种行为是“造孽”。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颁布“止从死”法令。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乃是国家首次以明确政令的形式,坚决取缔了残酷的人殉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尝试用陶俑代替,这才有了八千兵马俑的壮观景象。遗憾的是,此举未能将人殉陋俗彻底根除。在他的陵墓之下,嫔妃的香魂消散,工匠的生命折戟,那一缕缕白骨,仍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残酷与悲凉。
到了汉朝,刘邦正式废除了活人殉葬,此后几百年确实消停了不少。但旧习难改,辽金元时期,这股歪风又刮了回来。最让人想不到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竟然又把这套捡了回来,还定为“祖制”。他死的时候,拉了四十六个妃嫔和十几个宫女陪葬。
明朝前五位帝王,一共让上百名女子丢了性命。直到明英宗朱祁镇,这位皇帝因为在“土木堡之变”中被俘虏过,吃尽了苦头,才懂得了人命的可贵。他担心自己死后,没生育过的钱皇后会被拉去殉葬,于是在1464年临终前留下遗诏:“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明朝皇室这才彻底断了这股邪气。
清朝入关后,一度又恢复了“夫死妻殉”的满人旧俗。直到康熙十二年,康熙帝下诏“禁止八旗以奴仆殉葬”,才算从法律层面,为这延续了数千年的陋习画上了句号。但朝廷又变相鼓励“殉节”,给“烈女”立牌坊,导致民间殉夫的事,一直到民国才算彻底消失。
信息来源:新华网———考古新发现:4000年前的活人殉葬墓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