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白宫记者会现场,一句出人意料的话引爆舆论。特朗普笑着说,中美贸易谈判“一切顺利”。

这四个字的背后,是一场翻转得干脆、转变得突兀的全球贸易攻防战。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特朗普称“一切顺利”

2025年7月30日这天,白宫显得格外安静。没有媒体狂潮,也没有事先泄露的爆炸性议题。人们原以为这不过是又一次“例行记者会”——也许又是特朗普对盟友发出警告,或对中方释放威胁。但不到十分钟,一句话打破所有预期。

特朗普对镜头微笑,说:“我们正与中国取得很大进展。”

而紧接着的一句话,才是真正令外界警觉的转折点——“一切顺利(Everything is going smoothly)。”

这四个字,轻飘飘地落地,却在全球市场炸出一阵涟漪。就在一周前,这位总统还坚持三位数关税不是威胁,而是选项。他在公开场合不断释放信号:若中国不在俄油、技术、关税等问题上让步,美国将恢复“Liberation Day”政策,即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45%的关税。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媒体早已习惯特朗普在谈判前释放强烈信号。但这次不同。这一次,是一个标准的、正面的评价,是一个谈判中极少见的柔和语调。更重要的是,这句话没附加条件,没有“如果中国不让步……”的尾巴。

谈判桌上,美方不断强调“三个底线”:减少俄油采购、扩大美国产品准入、开放数字市场。但中国并未在这三个领域释放实质性退让。唯一的让步,是表达了“愿谈”。没有承诺,没有文本,甚至没有“阶段性成果”这个词。

这让美方措手不及。

而此时,特朗普却宣布“顺利”。

为什么?

答案不在中美谈判桌上,而在同时发生的另一场交易。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就在7月30日当天,美国和韩国正式宣布达成新的贸易协议。核心条款包括:韩国未来五年将向美国投资约3 500亿美元,并承诺购买约1 000亿美元的能源产品;作为交换,美国将原定25%的对韩关税下调为15%,并为部分商品设置配额豁免。

这场交易早有苗头。7月中旬,韩国政府高层三度访问华盛顿,谈判密度异常紧凑。此前韩国是“互惠关税”名单中的重要对象。面对威胁,韩国选择谈、让、换。

而这份协议给了特朗普一个全新的谈判模板。一个对外可以宣称“美国赢了”、对内可以减压保增长的政策路径。

于是,他把这个模型向中国套用。他用与韩方谈判的节奏和语气,尝试缓解与中方的对峙。表面是“一切顺利”,实则是重新布局。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韩国、日本、欧盟,一个接一个达成协议。15%的平均税率成为新基准线。大额采购与投资承诺成为常规要求。特朗普用这种“自上而下建模”的方式,推动谈判成效,也为自己制造胜利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切顺利”不仅仅是一句外交语言,它是一个风向的转折点。

它宣告:原本被当作谈判靶子的中国,现在成了可谈对象。至少,不是立刻要压倒的对手。

而真正让这四个字产生分量的,是中国此前的“态度”——沉稳、不退、静观。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不惧三位数策略硬挺美方预期

中美这场谈判博弈的底牌,其实从一开始就摆在了桌面上。

从2025年4月起,美国就公开启动“Liberation Day”计划,对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经济体启动“互惠关税”。对中国,最高关税一度被设定在145%。

这一操作,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试探意味”。特朗普希望用极限数字压出对方反应,拉出谈判节奏。但中国没有立刻回应,也没有采取对等关税回击。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而是在体系上进行调整。

第一步,是调结构。扩大中亚、非洲、中东市场出口份额,分散对美依赖。5月起,中国对阿联酋、哈萨克斯坦、埃及等国的出口激增,同时与阿塞拜疆、伊朗签署能源互换协议,强化地区能源自主权。

第二步,是稳金融。中国央行下调结售汇风险准备金比率,引导资本流向实体外贸,锁定出口企业短期波动风险。6月底,还与东盟五国签署本币结算协议,大宗商品交易部分脱离美元结算体系。

第三步,是强意志。在舆论和政策层面,中国未释放急于达成协议的信号。媒体鲜有评论,政府发言谨慎。唯一频繁出现的是四个字:“互利共赢”。

这些操作,看似“低调”,实则“高位”。

它形成一个清晰信号:我们不怕你打,也不急着谈。但如果你真想谈,那可以谈。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到了7月,特朗普释放“中方买俄油或将被加税”的警告。中国未理会。结果是,美财政部长贝森特不得不在公开场合承认:中国即便面对100%的税,也继续买俄油。这句话不是随便说说,它是对内解释——为什么谈不动中国;也是对外解释——为什么对华关税迟迟不能真正落地。

7月28日,中美代表在瑞典会谈,谈得并不激烈,气氛甚至“冷静得出奇”。因为中国已表明底线,卡住了美方节奏。而美方并未拿出足够“新条件”撬动协议文本。

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报道,特朗普正筹划是否给中方一份“日韩版本”的协议草案。这份草案模仿韩国、日本的条款:15%统一税率、投资额承诺、定期审查机制。

但中国的底线问题——能源安全、技术自主、数字主权,不在协议模板范围内。

也就是说,即便草案写得漂亮,底层冲突没解决,一切依旧“卡住”。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这时候,“一切顺利”这四个字就显得更像一种姿态,而非实质结果。

特朗普在权衡。他看到了中国“不怕打”的策略,也看到了日韩“愿意谈”的现实。他必须重新定义“什么叫胜利”,才能继续推进自己的外交节奏。

而这一切的转向,恰恰是中国“不惧三位数”的稳守策略导致的必然。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高压政策“遇冷”

要理解特朗普“关税战”的转弯,就必须追溯到2025年春天的那次政策拐点。

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启动“Liberation Day”互惠关税机制。这一政策允许美国对“不对等开放市场”的国家征收高达145%的“对等税”。中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全球制造强国全部被列入名单。政策一经发布,美股下挫,亚洲货币集体承压。

特朗普把这套关税设计当作利剑。他曾在社交平台发言称:“我们要纠正几十年来的不平衡贸易!”他坚信,通过设定高门槛,能逼迫各国坐上谈判桌。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但他低估了两件事。

第一,是美国法律对总统权限的约束。

“Liberation Day”关税出台不到两个月,5月28日,美国国际贸易法院做出判决:总统在没有国会特别授权的情况下,不得单方面修改已签贸易协定框架内的关税税率。这一裁定直接冻结了部分正在执行或即将执行的三位数税率措施。

法院的判决内容很明确:行政命令不能取代立法程序,即使是以“国家利益”为理由。

这一裁定令特朗普政府“无法彻底下刀”。原本计划中的145%对华关税、125%对德汽车、100%对日半导体关税,被迫中止执行,等待立法修复程序。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第二,是各国对高压政策的抗压与反制能力远超预期。

特别是中国。

美方原本设想:法院冻结关税政策之后,仍可通过行政谈判方式与中国达成“框架性协议”。这个协议无需过多法律程序,只需各方在原则上达成谅解,即可恢复部分“调降版”关税。例如设定统一的15%,附带投资与市场承诺。

这一模型在日韩谈判中奏效。

但中国没有照剧本走。

中国选择不动如山,不表态,也不配合炒作。既不接受中方被动让利的“方案”,也不对外展示强烈反击,只在多边场合强调:“中方始终主张建设性合作与互利共赢。”

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中国并未因关税暂停而掉以轻心。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6月至7月,中国出台了两项关键性策略调整:

  • 一是加快国内进口替代机制部署,尤其在关键芯片、工业自动化设备与高端化学品领域,增强本土产能配套。
  • 二是加大与非美贸易区合作密度,例如与阿联酋、沙特、马来西亚等国推进大宗商品本币结算协议,并增加东盟市场在出口结构中的占比。

也就是说,即使三位数关税恢复,中国也做好了准备应对。这一现实,不仅让白宫内部开始重新评估关税威慑的有效性,也让财政部与商务部感受到“硬碰硬”策略的边际效应已接近极限。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华尔街对高关税政策的容忍度也在下降。摩根大通、高盛、花旗等投行先后发出分析报告,警告若美中谈判彻底破裂,或将造成全球制造链第二次重构,波及成本难以预估。

一边是法律封堵行政出口,一边是市场释放避险信号。特朗普面前,突然少了一条路。

而“谈”,就成了他剩下的唯一选择。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中美之外的谈判模板已成形

7月的最后几天里,特朗普突然频繁出现在镜头前,频繁宣布“贸易协议”达成,频繁使用“合作”“公平”“互利”这样的词汇。

看似轻松,实则心急。

因为他深知,如果在8月1日之前没能让至少三到四个国家完成签约,那么“互惠关税”的谈判策略就彻底失去了筹码。而首当其冲的,是韩国。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韩国的谈判节奏是这场多国贸易谈判的风向标。

起初,韩国也表现出不满。对25%的关税设定,韩国财长称“无法接受”;对美国要求的能源采购指标,韩国石化业界表达压力;三星、现代等龙头企业一度呼吁韩国政府采取对美反制。

但韩方选择了一条更务实的路线。

7月中旬,韩国派出由副总理级别官员牵头的代表团赴美谈判,集中在三个议题上展开磋商:

  • 第一,设定对美投资额度,并协商可控的时间分批投入方式;
  • 第二,扩大美国产天然气和石油的采购量,同时保障长期价格稳定;
  • 第三,保留部分高技术产品关税例外清单,保护本国产业关键技术壁垒。

这些谈判内容在最终协议中基本被采纳。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7月30日,协议落地:美国对韩国关税从预定的25%下调至15%;韩国承诺未来五年投资3500亿美元、进口能源1000亿美元;双方每年设立联合经济审查机制,用于监控协议执行情况。

此协议一公布,日本迅速对接。7月22日,日本与美国签署框架性协议,内容极为相似。欧盟方面虽进展缓慢,但整体趋势也已转向协商妥协。

这一连串成果让特朗普找回了谈判节奏。他对外宣布,“我们创造了新的贸易标准”,并暗示希望中国也能“对照模板”进行沟通。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日韩协议虽名义上为“互利”,但实质上是以采购换关税,以市场换豁免。这类协议适用于“对美出口依存度极高”的国家,而中国已大幅分散出口路径,不再对美构成单一依赖。

更重要的是,中国不接受“统一模板谈判”。

中国坚持的是“差异化、平等、协商”三原则。在中国看来,谈判应基于事实、具体议题、双边关系,而非照搬美方设定的“谈判剧本”。

特朗普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不再提“你们也该学学韩国”,而是退而求其次,用“一切顺利”模糊边界。这样既不显得被拒绝,也能维持自己“谈判节奏掌控”的形象。

得知中国不怕关税重回3位数,特朗普态度大变,用4个字定调一切

从谈判战术来看,特朗普做了务实调整;而从策略层面来看,中方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逼得美方不得不调整路径。

在日韩达成协议之后,中方更显沉着。因为中国知道,美方已经习惯“谈一国、定一类、复制模板”,而面对中国的应对方式,模板失灵了。

因此,特朗普不得不承认:这个谈判,“一切顺利”只是口头表态;真实情况,是“无法强压,只能微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