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8日,中意政府委员会第12次联席会议在罗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左)同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共同出席。图片来自外交部
应意大利副总理兼外长塔亚尼、瑞士联邦委员兼外长卡西斯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于10月7日至12日访问意大利并召开中意政府委员会第12次联席会议、赴瑞士举行中瑞第四轮外长级战略对话。这是他9月中旬访问奥地利、斯洛文尼亚、波兰三国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再次出访欧洲。
在中意建交55周年和中瑞建交75周年的重要节点,面对正在对华关系上“校准方向”的意大利和长期保持“战略对话”的瑞士,中意、中瑞双方将如何延续务实合作?身处逆风中的中欧关系将如何稳步前进?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双边合作产生的示范效应,能为中欧关系注入新动能。
2025年10月8日,中意政府委员会第12次联席会议在罗马举行。图片来自外交部
意大利:平衡中推进务实合作
当地时间10月8日,王毅同塔亚尼共同出席了在罗马举行的中意政府委员会第12次联席会议。他高度评价中意各领域合作成果,指出去年以来,中意双方积极落实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以中意建交55周年为契机,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稳步拓展,亮点纷呈。
王毅在讲话中提到了中意临港创新合作产业园、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02星、中意消除双重征税协定、双城设计论坛、双城时尚周等合作。他强调,中意是支持自由贸易的两大经济体、维护多边主义的两大力量、倡导交流互鉴的两大文明古国。在国际形势变乱交织背景下,中意应展现责任担当,顺应时代潮流,始终相互信赖、共同成就,秉持开放精神做大做优务实合作,以丰富的合作成果为各自经济发展和两国人民福祉作出更大贡献。
意大利时政评论平台Formiche网文章认为,王毅外长本次访问会为“意中双边关系议程带来新进展”。文章称,近几个月来,意大利政府在处理中意关系时持续释放“平衡信号”,呼吁保持合作而非正面冲突。
在本次联席会议中,塔亚尼也强调了意中关系的重要性,并表示经贸合作是意中关系发展的重要动力,希望双方通过双边机制加强对话交流,深化务实合作,落实好三年行动计划,同中方扩大传统和创新领域相互投资。王毅也指出,中方愿同意方积极发掘绿色、数字、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潜力。
“在这些新兴合作领域,中方不仅有产能优势,也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崔洪建分析说,这些领域恰恰也是多数欧洲国家未来经济转型的主要方向。中意双方合作的实践效应或许能帮助欧盟改善其规则体系,“近两年来,欧盟内部对其产业、投资、贸易等方面的限制措施,也有不同程度的批评声音。因此,如果中意双方能在新兴领域实现合作突破,也有助于改善中欧的整体合作框架”。
瑞士:中瑞自贸升级“加速跑”
在瑞士方面,虽然瑞士并非欧盟成员国,但其在国际金融、产业创新等领域都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从这个角度出发,崔洪建认为发挥中瑞合作的示范效应非常重要。
2013年,中国-瑞士自贸协定签署,次年生效实施,对促进中瑞双边贸易投资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2024年9月,中瑞两国正式启动自贸协定升级谈判。截至今年7月,中国-瑞士自贸协定升级谈判已进行两轮,双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原产地规则、贸易便利化等议题开展深入讨论,谈判取得积极进展。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4年至2024年,中瑞双边贸易额从435.7亿美元增至627.8亿美元,增幅达44.1%,年均增速4.4%。截至2025年上半年,瑞士企业累计在华投资项目超2500个,实际投资额超110亿美元。同期,中国对瑞士直接投资存量28.7亿美元。
“有了自贸协定的谈判路径和方向,我认为只要继续推进,很大概率能取得成果。”崔洪建说,“当一些欧洲国家开始施行保护主义时,中瑞如果能进一步坚持自由贸易、公平开放等原则,就能发挥很好的示范效应。”
瑞士联邦议会联邦院议长安德烈亚·卡罗尼曾在采访中公开指出,瑞士在双边层面推进与中国自贸协定的升级与现代化的同时,也在多边层面向世界传递明确信号:自由贸易能够进一步提升、不断深化,而非像全球一些地区那样陷入倒退。“中国积极地支持加强多边主义,这与瑞士的立场完全一致。”
今年适逢中瑞建交75周年及“中瑞文化和旅游年”,中国驻瑞士大使钱敏坚发文表示,伯尔尼中国文化中心已正式揭牌,搭建起两国人文交流新平台。双方将举办一系列音乐、艺术、文旅活动,进一步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筑牢中瑞人文友好连心桥。
“人文交流有自身独特的价值,不论政治经济领域的合作出现何种走向,中瑞、中欧之间都应该积极推进人文交流。”崔洪建分析说,“因为一旦做好了,就能有很长的持续性,也会对其他层面产生积极影响。”
对欧政策需差异化破局
近年来,受俄乌冲突等第三方因素的干扰,中欧关系遭遇一些挑战,但仍保持频繁交流,各领域合作也在加快推进。
在中欧建交50周年之际,今年上半年以来,中欧高层互动以“务实合作”为主线,在经贸、气候、立法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崔洪建认为,下半年的交流重点可能更多聚焦具体国家。“从外交的互动频率上,也能体现出中方的一贯态度,即始终将欧洲作为主要的外交方向之一。”
在崔洪建看来,欧洲内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中方在对欧政策上应采取差异化策略。“真正能和中方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共同利益的,主要还是来自国家层面。”
基于这一点,崔洪建指出,“对欧政策要有耐心和定力,既要有明确的目标,也要有对于目标实现路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充分估计,不能复杂问题简单处理”,目前需要的是牢牢抓住欧洲国家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我们的经济体量足够大,适应力足够强,是可以和多样化的欧洲国家发展出丰富的合作关系的。”不过,在欧盟机构层面,特别是政策、舆论或规则等方面,崔洪建认为“也要做好长期对话和周旋的准备”。
中欧关系砥砺50年,双方建立了多个交流对话机制,但在国际局势变幻交织的当下,在坚持务实合作的同时,“对现有机制进行更新、调整也非常必要。”崔洪建说,需要根据外部形势和中欧相互需求的变化,对现有机制进行更合理的调整,以聚焦合作、突出重点并提高效率。
(作者:蒋继璇 赵安琪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