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王淦昌1907年出生在江苏常熟,小时候家里挺惨的,爹妈早早没了,靠外婆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可他不服输,从小就特争气,学习跟不要命似的。1925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物理系,跟着叶企孙、吴有训两位大佬学本事。那会儿清华可不是随便进的,王淦昌硬是靠自己啃书啃出来的。大学毕业后,他没停下脚步,觉得自己还得再学点真东西。
1930年,王淦昌揣着梦想去了德国柏林大学,拜在物理学大咖莉泽·迈特纳门下读博士。这位女科学家可是研究核裂变的顶尖人物,王淦昌跟着她没少长见识。在德国,他脑子一转,提出用云雾室检测中子的想法。这招挺牛,可惜当时没被采纳。后来,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捡了他的思路,改了改,弄出了大成果,还拿了诺贝尔奖。王淦昌呢?没奖也没怨言,踏踏实实做学问。1934年,他学成回国,准备报效祖国。
回国后,王淦昌先后在山东大学和浙江大学当教授。那时候正赶上抗日战争,条件苦得不行,实验室都凑合着用。可他不挑,带着学生搞研究,还培养出一堆厉害角色,比如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战火纷飞,他没想着跑路,而是闷头教书,为中国科学��攒底子。他常说,国难当头,科学家得站出来。这份责任感,真不是谁都有的。
1950年,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王淦昌被派到苏联学核技术,那会儿中美苏关系紧张,能学到点东西不容易。他瞪大眼睛学,回国后直接扎进了核武器研究。1960年,苏联翻脸不认人,把专家全撤了,资料也不留,中国核研所一下子傻了眼。不少人慌了,可王淦昌不慌。他站出来说:“咱们自己干!”他带着团队啃硬骨头,啥中子点火器、铀浓缩技术,全是他领头攻克的。
这可不是吹牛。那时候没计算机,全靠手算、土办法。王淦昌带着大家没日没夜地干,有时候累得站着都能睡着。四年后,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炸响了。那声巨响,不光震了沙漠,也震了世界。王淦昌没吭声,但心里肯定知道,这事儿成了。
原子弹刚搞定,王淦昌又盯上了氢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也爆了,比美国还快。这背后,还是王淦昌带着团队拼出来的。他不是光会理论的那种专家,手上功夫也硬得很。氢弹原理复杂,他硬是把每个环节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团队听,确保人人都明白。苏联专家走了,他愣是用中国人的智慧填上了空缺。
王淦昌不光搞核弹,还想着未来。他提出用激光驱动核聚变的想法,后来被写进了“863计划”,这可是中国高科技的起点。可他从没想过出名。核武研究那17年,他隐姓埋名,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干啥。有人问他为啥不争诺贝尔奖,他笑笑说:“国家需要我干这个,奖不奖的没啥。”这胸怀,一般人真比不了。
王淦昌是新中国核事业的顶梁柱之一。没有他,中国的“两弹”不知道得推迟多少年。他的名字跟中国的核辉煌绑在一起,可他从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他说过:“我就是个普通人,做点该做的事。”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是多少汗水和牺牲。
他不光技术牛,更有股爱国劲儿。苏联专家撤了,他没抱怨一句,只想着咋把事儿办成。这种精神,放到今天也值得咱们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不管多难,只要肯干,总能干出名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