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蒋英在北京逝世,葬礼十分隆重,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可是,却有人却认为蒋英得到高规格的待遇,是因为科学家丈夫钱学森。
2012年2月5日,92岁的蒋英在北京安然离世,她的告别仪式上,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人士纷纷前来送行,向这位中国声乐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作最后的致敬。
时间回转到2009年9月5日的北京音乐厅,一场特别的音乐会正在上演,90岁的蒋英身着宝蓝色中式礼服,神采奕奕地接受学生们的祝福。
那一刻,她教过的学生大多已成为音乐界的中坚力量,而她最大的愿望是看到学生的学生也能同台演出,这是她毕生音乐教育事业的缩影。
蒋英与声乐的缘分始于1936年的欧洲之旅,当时17岁的她随父亲蒋百里赴德,先后进入柏林音乐大学和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深造。
二战烽火席卷欧洲时,她依然坚持学习,系统掌握了德奥艺术歌曲、清唱剧和歌剧演唱技巧。
1943年,蒋英在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参加各国女高音比赛,凭借出色演唱夺得第一名,成为获此殊荣的东亚第一人。
获奖后,她并未停止追求艺术的脚步,反而更加深入地研究欧洲古典音乐文献,为日后回国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1947年,蒋英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行归国后首场个人演唱会,整场演出持续三个多小时,她演唱了欧洲咏叹调、现代情歌以及中国民谣共16首歌曲。
后来,她的表弟金庸回忆道:“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同年9月,蒋英与青梅竹马的钱学森在上海结婚,之后共赴美国。1955年,历经艰难险阻,蒋英带着两个孩子随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到新中国。
回国后,蒋英投身声乐教育事业,1959年,她正式调入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任教。
当时国内声乐教材匮乏,她亲手为学生编译教材,撰写了《欧洲声乐技术和它的发展》等学术论文,翻译了《歌唱音响学》等著作。
她的学生、男中音歌唱家傅海静回忆道:“对于学生,她有十分本事却要有二十分花在学生身上。如果交给学生一个作品,她会从歌词的翻译、每个词的发音到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演唱时的状态等等,都非常细致地告诉给学生。”
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教期间,蒋英培养了吴雁泽、傅海静、祝爱兰、杨光、多吉次仁等一批活跃在国际音乐舞台的歌唱家。
她的教学方法是辩证的、立体的,如同中医整体调理,避免声乐教学中常见的顾此失彼现象。
作为钱学森的夫人,蒋英从未生活在丈夫的光环之下,她与钱学森的婚姻被誉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典范。
钱学森曾深情表示:“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得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
即使在钱学森经常“失踪”数月从事机密科研工作期间,蒋英也毫无怨言,教学之余承担起全部家务。她曾连续数月劳累,亲自组织、指导大型音乐会《星光灿烂》,以歌颂航天人的奉献精神。
晚年蒋英仍坚持教学,尽管严重的头痛病时常困扰着她,据儿子钱永刚说,每次给学生上完课,母亲就得在床上躺三天才能恢复,但她从未拒绝过求教的学生。
学生赵登营感慨道:“蒋老师是一个纯粹的人,表里如一、说到做到,一心想的都是怎么教好学生,怎么让祖国的音乐事业多出人才。”
蒋英一生俭朴,家中摆设简单,穿的往往是几十年的旧衣服。有次学生赵登营看见她袜子上有个东西,近看才发现是袜子破了洞补起来的,但对学生,她总是热情周到,备好茶点相待。
2012年蒋英离世时,她已在中国声乐教育领域耕耘了近半个世纪。她培养的26名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已成为中外声乐界的中坚力量,她编译的教材、撰写的论文依然是中国声乐教育宝贵财富。
从欧洲声乐大赛夺冠的首位东亚女高音,到中央音乐学院的资深教授,蒋英用九十二载人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坚守。
她不仅是一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更是一位独立自强的女性典范,她的艺术人生如同一首永不落幕的咏叹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久久回响。
信源:著名女高蒋英逝世 钱学森:她的歌声使我豁然开朗——新闻晨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