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老师这么多年,我最常见的家长焦虑就是:
“我家孩子成绩不行,会不会以后混得很惨?”
尤其临近高考,家长们的神经更是绷得紧紧的。
有的孩子一场考试没考好,家长就开始夜不能寐;
有的学生中等偏下,父母已经提前开始“准备一辈子扶持”了。
其实,我特别理解大家的心情。
因为当老师的我,也曾经焦虑过:
我们拼命教、拼命带,到底是在改变命运,还是只是延缓接受普通的现实?
直到最近,我看完了日本NHK拍摄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才真的有种放下了的感觉。
这部纪录片跟踪了13个普通日本孩子,从7岁开始,每7年记录一次他们的成长轨迹。
到了28岁,那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孩子,大多都成了普普通通的上班族,有的干着并不喜欢的工作,有的甚至放弃了童年的梦想。
但这并不悲伤,只是现实。
而我,也越来越清楚地知道,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面对孩子的未来,又该如何不再焦虑。
一、成绩不是人生的通行证,更不是最终结局
在我当老师的这些年里,我见过太多高考700分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不知何去何从;
也见过300多分的学生,开店创业,反而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高考,确实重要。
但它不是决定一生的“命门”。
就像纪录片里的那个男孩直树,曾经想当检察官,后来打工、升职,最后变成了咖啡店的店长。
他没走上“光鲜”的成功路,却活得自在、有目标,还计划开自己的店。
那种眼神里透出的自信,是很多高材生都没有的。
所以我们真的不必把一次考试看作成败分水岭。
人生是马拉松,不是百米冲刺,能不能坚持跑下去,能不能享受沿途风景,才是真正决定结局的关键。
二、孩子不需要完美,他们需要韧性和心态
我们最怕的是,孩子一遇到困难就崩溃。
而这背后,其实往往是我们给的压力太大了。
还记得西楚霸王项羽吗?
年少成名,战功赫赫,最后却因承受不了失败,自刎于乌江。
如果他能豁达一点,也许还能东山再起。
这就是心态的重要性。
作为老师,我最欣赏的学生,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一定是那些摔倒后能自己爬起来,吃亏后能笑着调侃的孩子。
他们的心理弹性,是未来应对人生风雨的“保险”。
所以,比起天天逼孩子考高分,不如多培养他们面对失败的勇气,多让他们明白:
输一场考试没关系,只要人不垮,未来就还在手上。
三、接受孩子的平凡,也是一种教育的成熟
前几年,我们学校来了一位讲座专家,说了句让我印象很深的话:
“你可以期望孩子成功,但你必须接受他普通。”
这句话,我送给所有家长。
你希望他清北、名企、年薪百万,那当然是好。
但如果他只是在一个普通公司里认真上班,下班后打打球、看看书、谈个对象,过着稳定安稳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
不是每个孩子都要站在聚光灯下,也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纪录片里那个做空姐的女孩贵子,原本是精英教育的代表,后来遭遇公司倒闭、父母出车祸,生活跌入谷底。
但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开始跳舞、交朋友、独立面对问题,活得坚韧又美丽。
这种从生活中寻找价值、靠自己站稳脚跟的能力,才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底层操作系统。
四、作为老师,我们更该教会孩子“活下去”的能力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学习好,考得好固然很好,但我更希望他们明白:
生活不只有分数,也有友谊、爱好和责任;
未来不可控,但你可以准备好自己;
不完美没关系,只要不放弃自己。
我们培养的,应该是“能接受挫折、又愿意继续努力”的人,
而不是“被高分框架住、却一击即溃”的孩子。
所以,我常跟家长说:
别把焦虑传染给孩子,你稳定,他才能稳定;你乐观,他才不怕未来。
写在最后:
这个时代,焦虑太容易传染,而理解和平凡,反而变得难得。
但请你相信:
真正幸福的孩子,不一定是名校出身,不一定是大厂精英,
而是那个能从普通生活中找到价值和热爱,有独立人格、又不失温度的普通人。
而我们做老师的,做父母的,也该学着去接受这一点:
愿你孩子有追求卓越的能力,更有接受平凡的勇气。
如果你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欢迎转发给更多家长看看。
也欢迎关注我,我会持续分享更多关于教育的深度观察与真诚思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