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倾心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含:全诗 / 写作背景 / 注释及大意


古茶诗解析 | 苏轼系列之七十二《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全诗


新城道中二首


苏轼(宋)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古茶诗解析 | 苏轼系列之七十二《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东坡笠屐图》 (李公麟 局部)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正月底,苏轼巡视杭州辖属新城县途中,时年37岁。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因上书论新法弊病,惹怒了主政宰相王安石。于是,王安石让御史谢景温在神宗面前参陈苏轼的过失。水火难容,无奈之下,苏轼自请出京,外放为杭州通判


熙宁六年正月,苏轼先后巡视下属的富阳县、新城县两地。新城在杭州西南(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约130里。本诗即作于循行途中。


古茶诗解析 | 苏轼系列之七十二《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2015凤栖梧(贡眉 菜茶老树)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城道中,苏轼还作了《山村五绝》,连同本诗中的“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乱山深处长官清”均被视为讥讽新法


注释及大意


1、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身世:指人生际遇、命运浮沉。青牛君认为,苏轼此处应暗喻对于时政施行(新法)的思考。委辔:脱缰、放下缰绳。辔,音pèi,意为驾驭牲口的缰绳。

本句大意:在去往新城途中,所见所闻,令我思绪万千;不由得在溪边停下来,一边听潺潺水声,一边陷入沉思。


古茶诗解析 | 苏轼系列之七十二《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凤栖梧 茶汤实拍


2、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散材:典出《庄子·人间世》。原意为树木因不成材或无用反而不被砍伐。旆钲:古代军事用语,指收兵的号令。旆,旌旗末端的垂旒。钲,铜制的行军乐器。“散材”全句:青牛君认为,本句应为苏轼暗喻民生维艰,最怕政策折腾(新法),休养生息、还富于民才是长久之道。

本句大意|:即便是无用的散木,也怕见到那深入山林到处胡乱砍伐的斧头;再优秀的战马在驰骋鏖战之后,也希望听到暂时休整、收卷战旗的鸣金之声。


3、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细雨足时:青牛君认为,苏轼此处暗喻朝廷政策得当、施策允宜。乱山深处:此处指地处偏僻的新城县。长官:指素有廉声的新城县令晁端友(1029年-1075年)。长官清,青牛君认为,苏轼此处暗喻朝廷有良策,还必须要有清正廉洁的地方官吏贯彻实施。

本句大意:如果细雨下得充沛、应时,茶叶就会长势良好,茶农自然喜笑颜开;何况这僻远的新城县还有一位以清廉著称、不会胡乱行政的县令,更是百姓之福。


古茶诗解析 | 苏轼系列之七十二《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凤栖梧(散茶 150克/罐)


4、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人间岐路:青牛君认为,苏轼此处暗喻新法施行已到了关键的叉路口。事实上,本诗作的次年,即1074年,王安石即遭罢相,新法几乎全面流产。“试向”句:青牛君认为,苏轼此处暗喻要从实际出发,只有实践,才能检验新法政策是否合宜、适合。耦耕,原指两人协作耕耘的农事活动,后泛指农业生产。

本句大意:如果行到岔路口,不知去向哪里;不妨暂时停下来,问一问当地的知情人再做决定吧。


我是青牛君,倾心打造传世茶品。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删除。祝各位读者生活精彩有梦成真


古茶诗解析 | 苏轼系列之七十二《新城道中二首》(其二)

凤栖梧 原料茶树生长环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