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莫迪七年首访中国是求和还是示弱
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突如其来”的访华行程,背后藏着什么?
时隔七年,印度总理莫迪突然官宣访华——行程仅一天,仅为出席上合组织峰会。这位长期“缺席”的上合成员,此番为何急匆匆赴会?是姿态转变,还是无奈示好?
表面看是一次外交安排,实则是一场“经济困兽”的地缘博弈。在美印关系急剧降温、中印关系仍存芥蒂的背景下,莫迪这一动作显得尤为“别有用心”。
而印度“掉头”的多重动因。一为美印“蜜月期”崩塌,从替代中国到成为“反面教材”。一年前,西方还在鼓吹“印度将成下一个中国”,如今这场集体幻觉被特朗普一记重锤砸碎。
就在印度公布访华前,特朗普以“继续购买俄罗斯能源”为由,宣布对印度加征高达50%的关税。与其说是制裁,不如说是美国对“战略依附但不听话”的伙伴发出的警告:没有真本事,就别想搭便车。莫迪想“抱大腿”,结果却被“反手一个抱摔”。二是,访华是筹码,不是诚意。媒体多次问及“是否访华”,印度此前态度模糊。而在美印贸易破裂的时间点,行程突然敲定。这不难看出,访华本质上是对美释放信号:“你若再打压,我就向中国靠一点。”
印度并非真的打算“拥抱东方”,而是惯用的“战略摇摆”:左右试探,获取谈判筹码。这种“踩着两条船”的外交逻辑,正在透支其自身的国际信誉。
如今现实映照经济困局与战略焦虑的交叠。首先是外资逃离,印度梦碎,现实很骨感。数据显示,截至5月,印度吸引的外资创近年来新低。所谓的“市场红利”,在不透明监管、税负突袭和政策任性中成了“肥羊屠宰场”。这也解释了为何印度突然放松对中资企业的审查限制——从筑墙到招手,逻辑一致:缺钱了。其次,制造业乏力、失业率高企
所谓“印度制造”,更多是数字堆砌。产业链脱节、劳动力技能断层、基础设施不足,让它很难承接“中国+1”的溢出效应。而在高增长神话破裂后,印度社会的就业压力正急剧上升。一边是经济困顿,一边是政治高压,莫迪不得不寻找“外部突破口”来稳固内部民意。
印度行为是矛盾的,想靠近中国,又怕被看穿。如果说访华是为了“破局”,那么印度近期的实际动作却令人警惕。与菲律宾签署南海军演协议,参与对华遏制;在洞朗地区启动“战地旅游”,政治作秀意味浓;访华前专程“顺道”拜访日本,释放“抗衡”信号; 甚至传出若土耳其与阿塞拜疆参会,莫迪或拒出席。这些矛盾操作,说白了是“嘴上求合作,手里握石头”。对内是怕被质疑“对华软弱”,对外又想借中国提升谈判权重。印度不是在做外交,而是在玩平衡术。
我们要看清印度的“分裂式外交”,更要看清自己的节奏“龙象共舞”是一种美好愿景,但不能在对方不想跳舞时,自我陶醉。印度的“折返跑”并不代表主动靠近,而是在多边外交困局中一次战术性转向。我们无需因莫迪访华而过度解读,也不必因其挑衅而情绪反应。真正的博弈,是在实力基础上的冷静应对——让对手明白:靠近中国是机会,对抗中国是代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