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都要关注这次的九三大阅兵,因为这是中国史上亮相装备最新,质量最高,国际影响力最大的一次阅兵,更会关乎我们这一代人未来几十年的命运!

从1959年“五九式”坦克首次亮相,到1999年东风导弹横空出世,再到2025年无人机群与高超音速武器震撼世界,中国阅兵场的钢铁洪流,见证的不仅是我们国防实力的跨越式发展,更折射出八十年来中国经济从一穷二白到伟大复兴的波澜壮阔。

三场阅兵,串起的是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三条主线,清晰勾勒出我们从工业化奠基、市场化改革到科技自强的崛起之路。

今天,我们就沿着这条发展脉络,拆解阅兵背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史。

点赞关注,让我们开始。


一、1959年阅兵

1959年10月1日,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我们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了盛大阅兵。我国自行制造的“五九式”主战坦克和红旗牌检阅车首次亮相。给在场的外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到此情此景,谁会想到,10年前的中华大地还饱受着战争的摧残,全国的铁路干线都被战争破坏,没有一条可以全线通车,全国钢年产量更是只有15.8万吨,一个人还分不到一斤,连打一把菜刀都不够。

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是怎么在十年之内发生的呢?

答案就藏在我们的工业化里。在全国范围内分好土地,解决好农业问题之后,我们也想开工厂,造飞机、大炮。但一没技术,二没资金,工业化的起步非常困难。

这个时候,正好赶上我们在朝鲜战场上打了胜仗,让斯大林刮目相看,出于牵制美国的需要,苏联对我们进行了大规模援建。

1950-1957年间,苏联向我们提供了13.25亿美元贷款,派出了3000多名专家,手把手教给了我们全套苏式生产标准,还提供了核心设备和专利,甚至后来我们向老大哥讨教核技术的时候,苏联也给予了重要支持。

靠着苏联人的援助和我们的艰苦奋斗,我们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取得了辉煌成果,钢铁产能从1952年的135万吨,跃升到1957年的1656万吨,涨了足足11倍;煤炭、电力、机床等重化工业增长都实现了翻倍式增长。

有了这样的底子,我们就开始慢慢摸索建立自己的军工体系。

首先,是用苏式装备替换掉自己的“万国造”武器,早在抗美援朝期间,我们就尝试根据苏联图纸,制造波波沙、波波斯冲锋枪,紧急支援前线;

后面随着我们的工业底子越来越好,配套的钢铁、化工产能也跟得上了,我们就尝试仿制一些大家伙了,像歼5型战斗机,仿制的就是苏联的米格-17,苏联方面提供了设计图纸、发动机专利等全套设计资料,还提供了几架实物样机。

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就实现了歼5的国产化。1956年7月13日,首架全国产零件的歼-5在沈阳总装下线,7月19日,试飞员吴克明驾驶着这架编号“中0101”的歼5原型机,成功完成首飞。

通过这样的测绘、仿制,本土化,我们一步步吃透了苏式装备,形成了坦克、战机、轻武器三大核心装备生产能力,解放军靠着这些国产装备,粉碎了老蒋反攻大陆的阴谋,也在高原之上,挫败了印度染指中华大地的野心,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捍卫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二、1999年阅兵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在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之后,也迎来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

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正式走入新时代,在世纪之交的1999年,我们迎来了建国50周年大阅兵。

11000名官兵,42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32架飞机依次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受阅装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5%,不同于1959年阅兵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苏式装备,1999年建国50年大阅兵,国产新型装备已经挑起了大梁,99式主战坦克,东风31洲际导弹,这类国产大杀器,纷纷闪亮登场。

能取得这样的成就,自然离不开改革开放带来的生产力提高,和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创新式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经济工作上来,国家养不起这么多的军队了,军队被迫就得忍耐,得裁军。

于是从1985年开始,我军兵力规模持续下降,截止1997年,经历了两轮大裁军,总兵力降至250万左右,人头费是省下来了,但我们面临的外部压力依然严峻。

90年代,美国不断对中国进行挑衅,酿成了银河号、台海危机、轰炸南联盟大使馆这三大恨。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军队发展的重心便是用科技弥补规模上的短板,主要分两步走。

首先得承认,过去几十年与世界脱轨,导致我们的军备发展长期落后于主流军事强国。欠的账得补,于是80年代,趁着中美蜜月期,我们开始大规模向西方采购先进装备,像黑鹰直升机、陶氏导弹都是这一时期引进的。

后来中西方关系恶化,我们又转向俄罗斯继续采购。当然,肯定不是单纯的买买买,我们执行的是“小步快跑”策略,往往只采购部分关键子系统,从国外买个炮,把它装到自己的车上,进行本土化地改造,让它更适应国内的作战环境,花小钱,办大事。

除了从国外偷师学艺,另一方向就是自主创新。对于军工企业来说,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体制僵化,很多人觉得,反正有部队订单撑着,自己又是国企,肯定饿不着,都指望吃大锅饭。

结果便是,三分之一的军工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生产的也都是过时的老装备、没有新装备;全行业企业亏损率达到了49.8%,整个行业连续10多年严重亏损,成为当时全国最困难的行业之一。

面对这种困境,市场化改革就成了一条必经之路。部队采购开始使用竞标制,民企也能投标,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军工企业的竞争意识;军工企业也开始落实“大包干”,用提成和绩效鼓励能者多劳,打破大锅饭。

实在觉得卷不动了,还可以去开拓海外市场。众所周知,成熟的军火商往往会同时向交战双方兜售军火。我们恰好赶上了两伊战争,抓住时机,向双方同时出售大量战斗机、主战坦克、反舰导弹,根据不同口径的数据,相关订单金额加起来接近100亿美元,缓解了国内军工的燃眉之急。

经过这一系列的优胜劣汰,最终在1998年成立了十大军工集团,剥离它们的行政职能,只用管武器装备研发和生产。往后,都由总装备部提出需求,军工企业竞标,国防科工委监督执行,形成“需求-供给-监管”三角制衡,军工企业的治理也逐步走向了现代化。


三、2025年阅兵

伴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成功融入全球化,我们的综合国力一日千里。

2001年,我国的GDP只有1.34万亿美元,人均GDP只有1000美元左右,军费开支更是只有170亿美元;而到了2024年,这些指标统统涨了不止10倍。再也不用谨小慎微地做个小透明了,我们要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不过,新时代也面临着新挑战,逆全球化的浪潮此起彼伏,全球范围内极右翼势力和军国主义死灰复燃,为了缅怀先烈,同时也为了震慑宵小,我们将在今年的九月三日,隆重举行抗战胜利八十周年大阅兵。

跟以往几次阅兵装备相比,本次九三阅兵无人化、智能化、体系化的特点非常明显。无人机群、无人潜航器、高超声速导弹这类“新质战斗力”代表,可能会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我们在高科技领域主要在三方面进行了长期投入:

首先,今年正值“中国制造2025”收官之年,军工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取得了多项突破。军工核心装备国产化率突破95%,特种钢材、高端传感器等“卡脖子”环节基本攻克。

同时,军工产业与其它产业之间存在互补效应,国产半导体企业在攻克14nm制程之后,就可以帮助军工企业代工芯片,雷达、电子战、指挥决策系统的处理能力也将大大提高。

反过来说,军工企业在航空航天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低空经济和商业航天成为新的产业风口,部分技术可以通过军转民,助力相关产业发展。

其次,军工产业也和其它产业一样,由单一的卖产品转向卖体系,卖服务。今年上半年最振奋人心的一件事便是,巴铁使用全套中式装备,击落了6架印度战机。我们不是单一的战机比印度强,而是预警机、战斗机、导弹之间形成了一套作战体系,用这套体系碾压了印度空军。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北方工业的官网,它们提供“建制化的解决方案”,对于外国政府客户来说,只要你有钱,它能从头帮你拉起一支队伍,无论是装备还是人员训练,都不需要你操心,完全一站化服务。

专家谈阅兵新装备井喷:超乎想象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无论是民用技术还是军用技术,谁拔得头筹,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当下,无论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还是高超音速飞行器,我们都和美国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原因也很简单,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战场上,技术差一点,那就可能满盘皆输,清军输掉甲午海战的直接原因就是自己的铁甲舰比不上日本的新式铁甲舰,追又追不上,打又打不着,即使综合实力占优,也难以扭转战局。

好在我们当下,从未忘记历史留下的深刻教训,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祖训。在人工智能领域,我们开发了具有全球竞争力的AI模型,并成功应用在了各类民用和军用场景,提升了决策效率和作战能力;在量子计算方面,我们实现了量子霸权级别的突破,为密码学和材料科学带来革命性进展;在高超音速飞行器上,我们成功测试并部署了东风17等多款乘波体导弹,增强了战略威慑力。

借着九三阅兵,我们以钢铁洪流与尖端装备告慰英魂:今日之中国,已非抗日年间的积弱之邦。

大国崛起从无侥幸,抗日忠魂的血泪凝成今日科技长城的一砖一瓦。九三阅兵轰鸣的引擎声,既是告慰"长城犹在,山河已新"的英灵,也是向世界宣告:我们手里的剑只斩军国主义余孽,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将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己任,和各国一道创建和平与繁荣的未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