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冀光恒首次以平安银行党委书记的身份出席该行业绩发布会时,曾表示“对规模的追求可能要更为冷静一点”。如今,随着2023年经营数据正式披露,似乎一切都有了答案,2023年,平安银行交出“增利不增收”的“成绩单”,在息差下行、外部环境与主动选择之下,该行信用卡应收账款及消费性贷款规模均出现下行。

在3月15日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党委书记、行长冀光恒坦诚谈道,“做业务要算总账”“暂时放弃高营业收入”“对公要给零售喘息空间”……随着事业部架构调整基本落地,平安银行打法已然变阵:总行“瘦身”,给分行更大决策权、更短决策链条,布局等级行并进行差异化的资源禀赋配置等。在这一过程中,该行高管也重申,零售业务做强的核心战略不会动摇,但还需要一些“耐心”。

谈“增利不增收”:主动管控高收益、高风险业务

A股上市银行首份2023年报“出炉”,依旧是平安银行领衔。3月14日晚间,平安银行披露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2023年,该行 “增利不增收”的局面依旧延续,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实现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

从去年前三季度的周期来看,2023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就罕见地出现了“增利不增收”的现象,实现营业收入450.98亿元,同比下降2.4%;实现净利润146.02亿元,同比增长 13.6%。在这之后,“增利不增收”的现象一直未能停止,2023年上半年平安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3.7%,净利润同比增长 14.9%;2023年前三季度,受持续让利实体经济、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该行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7%,净利润同比增长 8.1%。

翻看以往“增利不增收”的原因,平安银行提及最多的便是“让利实体经济、净息差有所下降”。在3月15日举办的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首席财务官项有志在解读年报时直言:“2023年度平安银行业绩增利不增收一方面是利差收窄,另一方面,则是平安银行自去年下半年起根据经济环境,主动管控了高收益、高风险业务,对短期营业收入产生了影响。”

从年报数据来看,平安银行信用卡、消费贷规模在减少,2023年,该行消费性贷款余额5452.9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9.5%,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 5140.92 亿元,较上年末下降 11.2%。

有券商观点认为,造成平安银行“增利不增收”主要的压力来源是业务结构调整带来的规模滞涨和息差下行,2024年平安银行仍在业务调整阶段,营业收入压力仍然较大;但拨备仍然较厚,有望实现利润正增长。

2023年,平安银行净息差为2.38%,同比2022年下降37个基点。在冀光恒看来,“息差问题与银行整个业务结构、盈利结构、过去客户基础挂钩,平安银行过去的高息差主要来自于资产端的高利率,而非负债端成本低,在此前零售转型、经济高涨过程中平安银行做了很多高利出险的产品,在经济下行过程中,对零售业务冲击较大,因此面临了一定的零售压力。因此,自2023年以来,平安银行对高风险的产品零售采取压缩措施,暂时放弃高营业收入,避免零售贷款的破窗效应”。

在发布会上,冀光恒强调“要算账”。“我们现阶段在做抵押类贷款,这个业务虽然利差很薄,但是利润很好。之前很多高息差高利率的业务,最后算账的时候反而是亏损的。”冀光恒表示,在息差下降的阵痛期,风险抵补能力要上升,拨备包括整个核销和生成率要下来。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整体来看,平安银行的业绩表现不错,净利润实现了正增长,净息差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结构,公司、零售业务结构还比较合理,“增利不增收”首先是该行主动向实体经济减费让利,其次也是该行主动压降了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跟业务,也会导致营业收入出现下滑。

谈事业部架构调整:要给前线“指挥官”更多决策权

2023年下半年,平安银行进行了深度改革,也被业内誉为是摒弃旧制的创新,在公司金融模块方面,平安银行裁撤了存在十年之久的行业事业部,将地产、绿色金融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零售金融模块方面,撤销东区、北区、南区3个区域的零售业务管理部,打通资源配置,形成体系优势。经过本次调整后,平安银行的零售金融模块由综合金融拓展部、零售业务管理部、汽车消费金融中心、信用卡中心、零售信贷部、私行财富部、零售管理服务部、私行财富创新部共同构成。

事业部在业务上自主经营,机制上垂直管理,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曾被视为提高效率和业务自主性的有效方式,但近年来,已不再适用于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在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银行管理层也对架构调整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冀光恒直言,总分行架构调整与地域分化、同质化竞争加剧有关。

平安银行的事业部制由来已久,2013年,该行召开事业部启动大会,宣告3个行业事业部、11个产品事业部和1个平台事业部正式成立,全面实施事业部经营体制。

“平安银行在过去相当长时间架构是以条线为主,事业部制对稳定行业、波动性小的行业,采取单独考核、单独激励。自成体系是有好处,但在波动性、周期性很强的阶段,事业部制很难自我革命。地域差异很大、同质化竞争加剧,就要给更靠近前线的‘指挥官’更多的决策权、更短的决策链条,这是强化分行的主要思考”,冀光恒说道。

架构调整后的成效也颇为显著,冀光恒透露称,此次架构调整在总行层面已经基本落地,分行还在进行中。是否达到成效,需要看两三年后的业绩和市场反应。外界基本是持正面的看法,内部有广泛动员,员工整体接受度比较高。初步的效果是,总行的效率明显提升了,支撑分行的能力、总行跨部门的合作氛围也在改善。

“过去经常说部门多了之后,管理权限会小,对于员工的综合化成长也是不利的。另外人员多,闲人多了以后,我在内部开玩笑讲是非也会多。所以我个人认为让机器高速运转起来的时候,大家会专注于工作。”冀光恒说道。

除了总分行架构调整以外,冀光恒还透露,总行瘦身、腰部做大、分行综合化后,平安银行下一步将布局等级行,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等级,进行差异化的资源禀赋配置。

新金融专家、经济学家余丰慧指出,对于平安银行来说,架构调整后如何实现各业务板块的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如何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把握好金融服务模式的创新,提升客户体验;如何在增收节支的同时,确保风险可控还有待解决。

谈零售业务承压:希望对公能顶上去

自2016年下半年提出零售转型计划后,平安银行转型成效显著,也被资本市场冠予了“零售新王”的称号。2023年,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仍呈现稳步增长态势,截至2023年末,零售客户数12543.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0311.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全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58.4%,较上年末的57.3%有所提升。

不过,从净利润口径看,其零售金融净利润占比相较往年有所下降,2023年仅为11.9%,2022年这一数据为43.6%。零售业务承压也不止一次被平安银行管理层提及。

冀光恒坦言,2024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的压力在存款,零售业务的压力在贷款,目前对公存贷款恢复性增长得很好,资金业务也较好。对公跟零售需要互相帮扶,希望对公业务能顶上去,能为零售争取喘息的机会。

从战略层面而言,零售业务发展是平安银行一直以来战略的重点。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张朝晖指出,“即使是这几年的变化和发展,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占整个的银行营业收入都是高于50%,所以后续的零售业务做强的核心战略不会动摇”。

张朝晖介绍,后续平安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一方面要控制好风险,针对不同的客群采取不同定价策略,同时优化风险等成本,将一些高风险、高定价的客户群逐步压降,提升中低风险客群的占比,进行组合性的管理。采取“一行一策”的风险政策,把风险成本控制下来;对于资金成本,负债成本着力压降;在获客成本上主要针对一些优质客户进行大数据精准化推送;管理成本通过数据化经营进行成本压降。

另一方面,打造零售护城河,平安银行与其他银行差异化竞争,可能更多依附于整个集团综合金融的优势,所以平安银行会打造渠道优势,一方面是线上线下的自营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是综合金融利用集团的优势,把渠道进一步强化。此外,依托集团康养和综合金融优势还将打造服务和权益体系。

金乐函数分析师廖鹤凯表示,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用实际的业绩证明是非常成功的,特别是利润增长迅速,零售业务的具体方向选择上也是快准狠,不过信用卡业务后续的增长难度较大,短期内通过其他业务替代的可能性也较低,这是未来需要通过其他方向或其他方式补足的方面。

零售业务受经济波动影响相对较小、潜在业务规模大,近年来不少银行纷纷宣布向零售业务转型,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无疑是行业内零售转型的标杆。冀光恒认为,股份制银行应该学习招商银行的经营策略。他夸赞,招商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表现出色,在对公业务方面也同样强大,招商银行的负债成本比平安银行低60个基点,这是多年来精心经营的结果。

冀光恒强调,平安银行应向招商银行学习,特别是在发展方向和耐心方面。他表示,通过学习招商银行的成功经验,平安银行可以提高自身在零售和对公业务方面的竞争力。

从过去的“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走至如今的“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冀光恒直言,调整需要时间,千万不能“机毁人亡”,要保证自己活下去,不能成为一个“垃圾银行”,或者被别人吃掉。

北京商报记者 宋亦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