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德比茨基镇楼 诺兰是当代最容易被过度解读的导演。 《信条》的问题不是难懂,而是难看 诺兰的作品,几乎全都曾被主流媒体过度解读。他的目标,从来都是“拍个你们没见过的奇观”,而不是“拍一个好故事”。 这也是好莱坞大导演一脉相承的“坏习惯”,走到极致便是大师、是艺术家,比如败家子最欣赏的詹姆斯·卡梅隆。而克里斯托弗·诺兰,距离真正封神,还差一点儿。 差在哪里?虽然他对“奇观”的执着不输任何前辈,但对于电影所能承载的负荷,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点,在《信条》中体现得尤为显眼。
看不懂其实不会影响观众的喜爱,我初看《穆赫兰道》、《妖夜慌踪》也没懂,但就是很喜欢,因为好看。 甚至可以拿《信条》本身举例:最后尼尔慷慨告别时,再看不明白的人,也会有所感动,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可惜,整部电影只有这一点点情感流露。
别搞错了这部电影厉害的点 撇开好不好看,《信条》还是很厉害的。可惜很多所谓的“影评人”,搞错了该片厉害在哪里。说它厉害,不在于叙事、不在于风格、不在于硬核、不在于难懂,甚至不在于特效——你知道吗,《信条》的特效镜头,还没《小妇人》多。
电影开头跟结尾对仗,比如都是十分钟任务,都是拆炸弹,也不过是比较巧妙的技巧,真的犯不着长篇大论展开说。
竟然还有人信誓旦旦“难懂比好看重要”,那兄弟你可以去读凝聚态物理、量子场、超弦理论或者理论生命学啊,看得懂算我输。 《信条》是电影,什么时候“难懂”成了衡量电影好坏的标准了? 哪怕那些晦涩的文艺片,也是因为导演的表达私人化,所以才令人难以理解——故意拍得让人云里雾里的,那叫不入流的装X。没错,诺兰有往这方面走火入魔的趋势。 所以《信条》尚算厉害的地方,不在于被人无限解读、无限拔高的构想,而在于其全程胶片实拍的能力。就拿众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的正反画面同镜来说好了,基本上就三种拍摄手法:演员实际就反着演、胶片倒装,最后才是绿幕抠图。
演员反着演这部分,机场打斗就是最好的例子,在电影花絮中有描述,这部分的调教和拍摄真的是令人叹为观止;胶片倒装则是诺兰在拍《记忆碎片》时就能够成熟运用的技巧,这次大量使用,看着毫无破绽;最后才是特效,比重很小。 顺带一提:主角之所以是平平无奇的大胡子黑人,除了政治正确以外,替身比较容易找也是原因之一。真正出彩的,是“嫩牛五方”的帅气,以及伊丽莎白·德比茨基的超级长腿。
当然我说说简单,真的执行起来,其中有无数的细节难关,全世界可能除了诺兰,真的就没人能拍出这样的效果了。相比之下,实拍747爆炸,反而没什么可说的了。这才是《信条》最厉害的地方,是古典派电影导演最高傲的表现。 诺兰生涯垫底之作 在他作品中,我至今仍觉最好的,是2006年的《致命魔术》。这部诡异、奇幻的电影,不仅悬疑,还把谜题融入了角色的人生,而且骚气的“蝙蝠侠和金刚狼”演对手,实在分分钟让人热血澎湃。中间插入的特斯拉和爱迪生之争,比硬凹的庞贝古城带感多了。
他的作品中,能跟《致命魔术》齐平的,也就只有《黑暗骑士》了。当然这部电影被说了太多次,我们一笔带过。《致命魔术》和《黑暗骑士》,算是诺兰作品中的第一阵容,堪称神作或“准神作”。
然后,《敦刻尔克》、《星际穿越》、《盗梦空间》、《黑暗骑士崛起》、《记忆碎片》、《追随》为第二梯队,都是视觉奇观和剧情双双爆表的名作,可惜选角或细节上有不少瑕疵,但仍有无数拥趸——某几部放到第一梯队也无不可,纯属个人喜好。
所以你看,诺兰没拍过烂片,但《信条》在其中的确是倒数的——我个人意见,是垫底的。只不过天才的垫底作品也好过庸作不少。希望下一步,高科技卡车,别再空空如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