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用X光给鱼“挑刺”背后

据南方日报报道,目前,西贝“嫩烤DHA大黄鱼”仍使用冷冻食材。对此,厨师解释称,大黄鱼需借助专业设备进行X光去刺,因为门店不具备相关条件,仍需以预处理冷冻方式配送。

西贝用X光给鱼“挑刺”背后

随后,有网友在评论区发出疑问,用X光处理鱼刺会不会对食物产生影响呢?

据了解,X光机设备一般提供给食品加工厂,主要做出口无刺鱼片使用。

用X光机剔除鱼刺在国内已有使用,许多食品加工厂都在使用该机器检测并去除异物。

原理主要是通过X射线穿透,形成影像,去判断鱼片哪个位置有刺。目前这种设备属于三类射线装置,自带有防辐射装置,工人可在设备前正常操作。

此类设备是电离辐射,而不是放射性物质,因此生产出来的鱼片是可放心食用的。

很多人喜欢的泡椒凤爪、牛肉干、果脯等都使用了辐照技术来保鲜,辐射本身并不会残留在食物上,也不会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X光不是“挑刺工”,而是“透视眼”

不少人误以为X光能直接“拔除”鱼刺,其实它更像食品加工线上的“火眼金睛”,是精准去刺的“向导”而非“执行者”。这项技术的核心逻辑是“先透视定位,再物理剔除”,整套流程如同给鱼肉做了一次“CT体检”。

X光去刺设备由X射线源、探测器、图像处理系统和机械装置组成。

当冷冻大黄鱼通过输送通道时,X射线会穿透鱼身,由于鱼肉和鱼刺对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探测器会捕捉到差异信号并转化为清晰影像。

就像医院X光片能显示骨骼位置,鱼肉里的主刺、细刺甚至0.1毫米的肌间刺,都会在50寸高清屏上无所遁形。

西贝用X光给鱼“挑刺”背后

影像呈现后,AI算法会快速定位鱼刺坐标,随后机械臂或人工根据定位精准剔除——这一步才是真正的“去刺”物理操作。

福建宁德的水产加工厂早已用这套技术处理出口鱼片,机器每小时能完成数千公斤食材的检测,精度远超人工挑刺的效率与准确度。

简单说,X光负责“找刺”,机械装置或人工负责“拔刺”,二者配合完成去刺工序。

关于安全性的顾虑,科学早已给出答案。

西贝的“中央厨房”其实是“加工网络”

实上,西贝并非依赖单一中央厨房,而是构建了覆盖全国的食材加工网络,既有自营中央厨房,也与合规食品加工厂深度合作。

从门店反馈来看,无论是此前的鳕鱼条还是如今的大黄鱼,食材均由“外地的中央厨房调配而来”,这印证了其依赖集中加工的模式。

而X光去刺这类专业化高、设备投入大的工序,更可能由上游食品工厂完成——毕竟单台检测设备成本不菲,且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维护,对连锁餐饮而言,与具备资质的加工厂合作更符合成本逻辑。

西贝用X光给鱼“挑刺”背后

对西贝这类连锁品牌而言,关键不在于加工场地是否“自有”,而在于能否通过标准化管控保障品质,X光去刺正是这种标准化的技术支撑。

X光技术早已渗透餐饮加工链

X光给鱼去刺绝非西贝专属的“黑科技”,而是水产加工领域的成熟技术。

在巴沙鱼、罗非鱼等无骨鱼片生产中,X光检测已是必备环节:鱼片先经初步处理去除主刺,再送入X光检测机筛查细刺,AI算法加持下能实现“零残留”目标。

西贝的争议恰恰说明,当餐饮行业从“手工时代”迈向“工业时代”,消费者需要的不仅是美味,更是对加工技术的知情权与信任感。

西贝是否可以对媒体开放自家的中央厨房?或许可以让公众更好地了解现代餐饮业的科技含量,也会更好地解答公众的疑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