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场与组织运作中,“外行领导内行”早已不是新鲜事,本文将从职场生态、组织逻辑与认知偏差三重视角,揭示“外行治内行”的深层机制与现实后果,带你看清这场“戏”背后的真相。

“外行领导内行”背后的真相

“最不称职的人经常被提拔为管理层,因为这样他们被从日常工作中移除,不至于真正搞砸事情。”

Scott Adams《Dilbert 原则》

周末特意抽空去看了陈佩斯老师的新作《戏台》。

当他一出现在银幕上,那种熟悉的神态和表演节奏,让我瞬间恍如隔世,仿佛时光倒流几十年。

我是看着陈佩斯老师的小品长大的,后来又看过他和朱时茂合作的情景剧,还有那部跟赵丽蓉老师演的《孝子贤孙伺候着》——一个个角色,陪着我从穿开裆裤到把开的裆给合上。

这次看《戏台》,本是冲着这份老交情去的,没成想被戏里那个洪大帅莫名地戳中了。

这角色像极了职场里的某一类人:

  • 他不懂流程,却喜欢指手画脚;
  • 他不懂专业,却偏要颐指气使;
  • 他站在权力的高位,却从不下场干活;
  • 他拒绝听取专业意见,却习惯对他人指责挑刺;
  • 他从不为错误负责,却总把锅甩给最踏实肯干的人。

看着戏里戏外交织出的矛盾感,我突然发现:我们不是没见过洪大帅,而是见得太多了。

为什么很多领导都是“菜狗”

领导:我不管这件事怎么做,我就要它这么做!

:可是按理说,这样做可能有问题啊。

领导:我要的是你的道理么?我要的是你的态度。

像极了某些对话场景。

从管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为什么领导喜欢有“态度”的下属:

  • 管理成本与风险控制领导更看重“态度”,因为态度好的人更容易管理、更听话,能降低沟通成本和组织风险。相比业务能力,服从性更易预测,也更容易通过简单的行为规范来控制。
  • 心理安全与归属感需求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希望被认可,领导也一样。领导强调“态度”,是想保证团队成员愿意配合、愿意服从,维持心理安全感和团队归属感,避免冲突。
  • 能力难以量化,态度相对直观业务能力复杂多样,评估成本高且主观;而“态度”则表现为行为表现(积极、配合、听话),更容易被领导快速判断和认可。
  • 权威意识与控制欲一些领导自我保护意识强,怕能力强的人威胁自己的地位,宁愿选“听话”的人当领导,哪怕他们业务水平不行。
  • 组织文化和晋升机制缺陷很多公司晋升标准模糊,重视“服从度”“忠诚度”胜过专业能力,导致“态度好”成为唯一硬通货。

所以,并不仅仅是你眼中的领导是“菜狗”,在他的眼里他的领导也很可能是“菜狗”。

在这条官僚链条里,领导们面对的往往不是专业能力,而是如何在复杂的权力关系中生存。

他们被选拔更多是看“态度”和“服从”,而不是业务水平。

结果就是一层一层的“菜狗”递补,形成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专业能力被不断削弱,权力和话语权却越传越多,最后留下的,只有满眼的“菜狗领导”。

难道,面对这样的职场环境,我们就要学会“躺平”, 学会“妥协”么?

职场西游记:从“心猿”到“胜佛”

孙悟空的“职场成长史”,说白了,就是一个业务大拿在面对一个不懂行却权力在握的领导时,如何从愤怒、被裁、再复职,最终拿到晋升offer的全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本质,是他从不懂职场规则,到看懂规则,再到善用规则的转变。

第一步,他撞了规则的墙:

刚入职“取经项目组”时,孙悟空是个典型的能力型员工:火眼金睛、降妖除魔样样精通。可他忽略了一件事——权力归属和项目结果,并不一定绑定

唐僧不懂妖精,却握有项目主责人的身份和“观音直通车”的资源。孙悟空再能打,也只是个“编外高手”,一旦他处理方式不合“领导价值观”,比如“三打白骨精”,就会被立刻劝退(被赶回花果山)。

这时他第一次意识到:

职场不是武斗场,是规则场。你能打,只能说明你有用,但不能说明你有话语权。

第二步,他学会识别规则背后的本质: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后并没有立刻回归。他开始冷静思考:

  • 为什么明明自己做的是对的,还被踢出局?
  • 为什么唐僧不听解释,却能一言定生死?
  • 为什么观音不管过程,只问取经是否顺利?

他开始意识到,职场里存在两种“真相”:

  • 一种叫事实,一种叫叙事。
  • 你做的事对不对不重要,故事讲得对不对、角色站位对不对,才决定你能不能留在局里。

所以他再回归后,表面上“低头认错”,实则是学会了用规则讲故事:要干活,也要给领导台阶下;要做事,也要先问方向在哪。

第三步,他掌握了“用规则办事”的能力:

最终的孙悟空,表面上仍是那个打妖精的齐天大圣,实则已经进阶为一个懂全局、会算账、擅操盘的高手。

  • 面对妖怪,不再一棒子打死,而是先分析背后谁站台(有些是佛、道、天庭背景);
  • 面对唐僧,不再硬顶,而是提前安排结果,让唐僧“自然发现自己错了”;
  • 面对团队内讧,他选择藏拙、示弱,不再事事争功,但结果依然绕不开他。

孙悟空最终成佛,不是因为他变“听话”了,而是因为他能在规则之下,依然把事办成,而且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总结一句话

他不再对抗规则,而是学会在规则里拿资源,在博弈中求胜出。

这正是:

心猿难控勤修炼,

紧箍虽苦志更坚。

识规矩中寻自由,

智慧方能登云巅。

守住“艺”的根,留住“身”的本

戏台落幕时,陈佩斯饰演的班主在一片狼藉中收拾行头,灯光暗下前,他对着空荡荡的台下作了个揖 —— 那姿态里,既有对戏的敬畏,也藏着《戏台》这出戏最戳人的隐喻:哪怕洪大帅们把戏台搅得鸡飞狗跳,真正的角儿,总得守住戏的魂,也得留着登台的本。

这像极了职场里的我们:既要像班主守护戏台那样,守住对 “艺” 的操守 —— 你的专业、你的底线,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又要像孙悟空练会七十二变那样,懂得在规则里腾挪 —— 不是妥协,而是用更巧的方式让 “戏” 唱下去。

洪大帅们或许永远会在台上指手画脚,但《戏台》的妙处,正在于让我们看见:真正的角儿从不是靠怼赢权贵证明自己,而是哪怕被乱点鸳鸯谱,也能把一出荒唐戏,唱得有风骨、有章法。就像陈佩斯自己,当年与平台对簿公堂,看似 “硬碰硬”,实则用法律规则护了喜剧创作的底线;后来退到小剧场演《戏台》,看似 “退了一步”,却把对 “艺” 的敬畏,种成了另一番天地 —— 这恰是 “守住根、留住本” 的鲜活注脚:“艺” 是立命的魂,丢了就成了糊弄;“身” 是登台的本,没了就唱不完整出戏。

说到底,《戏台》里的荒唐,从来不止于戏台。职场如戏场,洪大帅们的指手画脚从未缺席,但能让人记住的,永远不是谁嗓门大、谁权位高,而是像陈佩斯那样的人 ——把 “艺” 的底线刻在骨里,把应变的智慧藏在戏里,既不丢了初心,也走得到终场。这或许就是《戏台》留给我们的启示:守住 “艺” 的根,才能让本事立得住;留着 “身” 的本,才能让路走得远。

本文由 @睡不醒的Max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