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1年,14岁的高氏被47岁康熙一连宠幸7天。这一晚,康熙又翻了她的绿头牌,李德全“扑通”一声跪在地上:“皇上,您今天要不要换个人?”康熙仰头喝光一杯鹿血酒:“废什么话?就是她!”
高在仪这个名字,在历史长河里几乎没怎么出现过,她不是什么宠妃,但通过他,我们了解到康熙晚年那座紫禁城里的故事。
高在仪身上有着江南汉族家庭带来的书生气,但却要承载一个年迈帝王对衰老肉身的恐惧与欲望。
高在仪刚进宫那会儿,连走路都不敢抬头。她是江南盐商送进来的女子,父亲是个小秀才,从小教她读《诗经》、写小楷,原本想着让她嫁个读书人,安安稳稳过一辈子,没成想一道圣旨下来,就被送进了这红墙围着的牢笼。刚入宫时她被分到浣衣局,每天搓洗衣服到手指发白,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直到有天康熙去御花园散心,瞧见她蹲在湖边喂锦鲤,素色衣裙衬得她眉眼清秀,像幅江南水墨画,才把她调到了御前当差。
谁知道这一调,就调进了更难脱身的境地。47岁的康熙,已经不是年轻时那个意气风发的帝王了。那会儿他鬓角早有了白发,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一闭眼就想起朝堂上的纷争、儿子们的明争暗斗,还有自己越来越不中用的身体。高在仪的出现,像股清凉的风,她说话轻声细语,不会像其他妃嫔那样争风吃醋,也不会跟他聊朝堂大事,只是偶尔在他看书时,悄悄递杯热茶,或者在他烦躁时,念两句江南的小诗。
可康熙要的不只是这些。他开始频繁翻高在仪的绿头牌,每次都要喝上几杯鹿血酒,好像这样就能证明自己还没老。一连七天,高在仪被折腾得浑身像散了架,夜里躺在冰凉的寝殿里,总想起小时候在江南老家,父亲教她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日子,眼泪忍不住往下掉。她不懂什么帝王权术,也不想要什么荣华富贵,她只觉得这皇宫里的夜晚太长,长到看不到天亮。
李德全跪在地上劝康熙那天,高在仪就站在殿外的廊下,听得清清楚楚。她知道李德全是好意,怕康熙伤了身体,也怕自己撑不住。可康熙的话像把刀子,扎得她心口疼——她在他眼里,根本不是个活生生的人,只是个用来证明他“没老”的物件。那天晚上,康熙依旧折腾到后半夜,高在仪闭着眼睛,任由他动作,脑子里一片空白,只听见窗外的更夫敲了三下,心里想着:这一夜,怎么还没过完。
后来宫里人见康熙常找高在仪,也有人来巴结她,给她送首饰、送绸缎,想让她在康熙面前说句好话。可高在仪什么都不收,只是安安静静地待在自己的小偏殿里,没事就写写字,写的还是小时候父亲教她的那些诗。有次康熙瞧见她写的字,夸了句“有江南的灵气”,可没一会儿就又话题转到了朝政上,好像刚才的夸赞只是随口一说。高在仪心里清楚,康熙喜欢的从来不是她的字,也不是她的人,只是她身上那股“年轻”的劲儿,能让他暂时忘了自己的衰老。
再后来,康熙又有了新的宠妃,是个比高在仪还小两岁的女子。高在仪就彻底被忘了,没人再翻她的绿头牌,也没人再来看她。她依旧住在那个小偏殿里,每天读诗、写字,偶尔会站在廊下,望着南方的方向,想起老家的烟雨小巷。直到康熙去世,雍正继位,她因为没有子嗣,被送到了先帝陵寝守墓,这辈子再也没回过江南。
有人说高在仪是幸运的,至少得到过康熙的“宠爱”,比那些一辈子没见过皇帝的宫女强。可只有高在仪自己知道,那份“宠爱”有多残忍——它毁了她的青春,也毁了她对生活的所有期待。其实康熙晚年的恐惧,从来不是靠年轻女子就能化解的。他越是折腾,就越证明他在害怕,害怕自己掌控不了朝堂,害怕自己留不住时光。而高在仪,不过是这场“恐惧”里,最无辜、最不起眼的牺牲品。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