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航运圈最热闹的事,当属国际海事组织(IMO)在伦敦开的那场关键会议。四天时间里,各国就一个核心问题掰手腕:要不要给全球航运业立个“碳税”规矩,让排碳多的船交钱。最终虽说表决推迟了,但63个国家抱团支持的架势,早已给这场博弈定了调——美国想靠威胁拿捏全世界的日子,是真的过去了。
这个“碳税”框架可不是随便拍脑袋想出来的,是全球首个能管整个行业的强制减排办法。简单说就是,从2028年开始,5000吨以上的远洋船要是碳排放超标,就得掏钱买配额或者交罚金;要是排得少,还能拿“补偿单位”。收上来的钱会放进一个“净零基金”,专门帮发展中国家搞环保技术和基建。早在今年4月的初轮投票里,中国、欧盟、日本、印度这些主要玩家就带头赞成了,算下来有63个国家站在支持阵营,反对的只有沙特、俄罗斯等16个产油国,美国当时干脆直接退出了谈判。
按IMO的规矩,只要三分之二的国家赞成就能通过,63国的阵营早就占了绝对优势。可特朗普急了,开会前四天,美国国务卿、交通部长、能源部长三个大佬联合发声明,把威胁摆在明面上:谁敢支持这个方案,美国就制裁谁。禁止船舶进美国港口、多收港口费、限制签证、甚至制裁人家的官员,几乎把能用的狠招都列了一遍,还倒打一耙说这是欧盟搞的“新殖民”。
特朗普的焦虑其实藏不住,这框架精准戳中了美国的软肋。美国既是石油出口大国,航运业又离不开高硫燃油,那些5000吨以上的大船虽然数量不多,却占了全球海运碳排放的85%,每年要烧掉全球5%的石油。按伦敦大学学院的估算,2028到2030年每年能收110到120亿美元,美国航运业肯定要掏大头。更关键的是,美国造船业早就不行了,工人老龄化、供应链脆弱,连军舰都造得又慢又贵,更别提批量生产绿色船舶了。特朗普一直喊着要“重振造船业”,可真按这个框架来,他造出来的高排放船还没下水,成本就比别人的绿色船舶高一大截,根本没人愿意买。而且化石燃料大亨是共和党的票仓,得罪了这些金主,年底大选的选票可就悬了。
但美国的威胁更像孤家寡人的咆哮,根本吓不住人。先不说制裁63个国家纯属天方夜谭,光是欧盟手里就有反制的牌——欧盟的碳关税随时能砸向美国的汽车、钢铁出口。那些被美国盯上的小国也不是没靠山:菲律宾是最大的船员来源国,可中国造船业能提供大量工作;加勒比岛国靠美国邮轮业吃饭,但欧盟的旅游市场同样重要,真没必要一棵树上吊死。就连美国自己人都在拆台,马士基美国分公司去年就订了12艘甲醇动力船,用实际行动拥抱绿色转型。IMO秘书长说得更实在:就算美国不参与,公约允许成员国检查甚至扣留不合规的船,美国想躲都躲不掉。
中国这次站在支持阵营里,可不是单纯讲环保情面,更是算清了现实利益的大账。咱们造船业占全球近40%的份额,江南造船、大连船舶重工早就造出了甲醇动力、氨燃料的绿色船舶。这框架一落地,等于给中国的绿色船舶打开了全球市场,还能跟着一起制定行业规则,在竞争里占得先机。欧盟也打得一手好牌,正好借着全球规则扩大自己碳关税的影响力;日本有技术优势,印度90%的外贸靠海运,这些国家都算明白了,跟着绿色转型的大潮走才不吃亏。
面对美国的威胁,中国也没惯着。会议开幕当天,《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实施办法》就同步生效了:美国企业的船,每净吨收400元,还逐年涨价。之前咱们还制裁了韩华海洋的5家美国子公司,掐住了美国造船业的供应链;稀土管控也升级了,美国153种军事装备里130种都依赖中国稀土,这下连战机、航母的脖子都卡住了。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日本、新加坡、英国等七家国际船东协会也站了出来,他们代表着全球四分之一的船队运力,联名呼吁成员国“创造历史”通过框架。这早就不只是环保问题了,而是全球产业转型的分水岭——要么跟着时代换绿色能源,要么抱着旧产能被淘汰。
虽说这次表决推迟了12个月,但这只是暂时的波折。63个国家齐心反对霸权的态度摆在这里,全球航运业向清洁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也不会变。美国想靠威胁留住化石燃料的红利,本质上就是螳臂当车。这场博弈里,真正的赢家是那些顺应绿色浪潮、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而美国正在亲手把制定规则的主动权交出去。事实已经很清楚:霸权的那套玩法,真的过时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