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贻昌,字顺生,出生时正值清朝末年,湖南韶山的山村里还弥漫着陈旧的气味。家里几亩水田,全是靠借债拼来的,债主时常出现在门口,脸上没什么好颜色。这样的家,他在十七岁那年就得扛起来,也没别的选择。他的父亲毛恩普病重、手头紧,只能把唯一的家底交到毛顺生这个尚未成年人的手里。这就是现实,没什么戏剧性。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家不是什么好管的。一边是债务,一边是飘摇的屋子,稍不留神就可能拆东墙补西墙连砖头都不剩。毛顺生幼时见过私塾两年,识几字,算盘打得利索。可光靠算盘也没饭吃。最早那会儿,他连自己也不知道能做成什么。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头两年几乎没喘息的机会,天不亮人已下地,接着山里砍柴,挑去镇上换点零用。辛劳一天,不敢多想。可还债的速度远赶不上利息增长,要么饿死,要么再卖点地。最后连父亲都觉得扛不住,干脆躺倒,让他去碰运气。家里已没什么退路。

为什么说毛主席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人?


毛顺生没哭过,至少没人见过。他反复算计后,认定靠双手翻不了身。村口偶有人当兵回乡,带回来粮票和银两,比种地来钱快。毛顺生终于下定决心,去当兵。那么点希望,出路比田头多点儿?他拿着不到百文路费,给家里倒腾完收拾行囊,走了。


他在湖南新军服役,不长不短的几年,节省得很。军饷一文不乱用。不少同乡在外头混混日子就回,毛顺生却愣是攒下一笔钱。也有人说他眼珠子活,能看准机会置业,可他自己倒不多讲。他说日子是熬出来的,没人喜欢熬,可不熬那是要被饿死的。


军旅生涯结束,他揣着军饷回家,第一件事是还债。然后把被父亲典出去的地赎回来。那年还清外债时,据当时韶山村存档资料记载,全家头一次有个喘息空档。这个喘息没持续太久。休恬下来,反倒想着怎么挣钱。农务依旧做,农闲就贩米,后来又做生猪、牛羊的生意。做久了,门路也就有了,他还在银田寺开米店、在“长庆和”入股。据《毛氏家乘》记录,毛顺生名下最多时产业足够请十几个佃户干活。


毛顺生做生意,不太抄近道。他信“盘算”能让日子好,全村人都信他账可信。那年头,他家甚至发行过“毛义顺堂”股票,在本地坊间能顶现金使。明面上,他成了韶山冲最有实力的几个庄户之一,可他一贯穿衣吃饭不浮夸。有人觉得他抠,其实他自己不甚上心。


毛顺生和文七妹成婚很早,家里头一直人口凋零,几个孩子都早夭。直到1893年,毛泽东出生。全家哪里敢大张旗鼓?母亲特地带孩子拜一块石头做干娘,祈愿孩子像石头一样活命。毛泽东的小名“石三伢子”由此得来。


得子后没高兴几天,现实又压背上。他开始盘算孩子的将来。只靠家底怕是养不活,只靠田怕教不起书,自己总不能把破落家当再丢给儿子吧?他并不愿让历史重演。


日子缓缓好了起来,家里渐渐有了点余钱。毛泽东年纪小小就进了私塾。学业本不难,偏偏这孩子天生要强,读书的事一学就会。老师说他记性好,理解力强,就是对背书不感兴趣。一次不耐烦逃学被老师抓到,板子招呼。毛泽东觉得受辱,气头上跑到山里。不巧迷路,在外头转了三天三夜,幸好遇见好心村民,才没出更大的事。父亲那几夜没睡,找遍池塘枯井,平日严厉的人急哭了,也不管什么面子。毛顺生后来没再问他一句不是,只怕惩戒重了人跑得更远。


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毛顺生并非从头就通情达理,有些时候笔直如麻杆。可等真正恐惧失去孩子,硬的地方软了,不再棍棒相待。这是真心的变。


毛顺生有自己的主见,对子女要求很高。他觉得毛泽东身为长子,读书识字够用就行,家业更需要后继人。当时韶山村大部分人也都如是,学问归学问,日子归日子,这样想其实难挑错。他让毛泽东十四岁辍学回家学做生意。毛泽东的书没停,不管多晚,总要把能借来的书全读了一遍。村里带书的户他都认识,一到晚上油灯下趴着到天亮。不少乡亲回忆他疯子一样,成家立业的年岁了还琢磨那些“书本上没用的事”。


三年后毛泽东17岁,还是想继续求学。毛顺生起初不同意,觉得孩子该传家业。毛泽东求外婆和亲戚一起说情,毛顺生嘴硬耳根软,最后松了口。那次送别,毛顺生杀鸡割肉,全村头一次见他给儿子敬酒落泪。他嘱咐说钱不够就来信,家里总能再抠给你点。


毛泽东外出读书后,毛家兴盛渐起。毛顺生和家人曾一道至照相馆合影,那是俩人唯一一张真格意义的合照。当时社会已变,1920年初,毛顺生病逝,年仅五十。毛泽东人在外头,路远无法赶回,只能朝着家乡方向鞠躬为父送别。


若不是毛顺生改变主意,同意他儿子外出读书,毛泽东就不会有后来的辉煌。可是也不一定。命运有时候怪得很,也许还会绕条路出来?事情不能只看一面。


毛泽东后来这个父亲是第一恩人。可也挺难懂的。他有时觉得父亲太严厉了,也有时候感激父亲给了自己机会。父爱未必一直温柔,尤其在那样的年代,父子关系里爱怨交错,分不出个明白。


1959年,毛泽东重回韶山。在父母坟前放松枝三枝。他沉默良久,谁都看得出是别样的情绪。过往的人和事、坎坷的童年和遗憾的别离,都在此刻交织。


毛顺生不是完美的父亲,没有诗意传奇。他精打细算过日子,有时严厉过头,有时突然心软。他一方面倔强刚强,一方面又妥协退让。他可能并不是故事里必须挺立的那种“伟大父亲”,可他确实给了儿子改变命运的第一把钥匙。


很多历史人物被后人拔高,可落回现实的毛顺生,无非一个极普通的中国父亲。他不高大,也不矫情。


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吗?也许没有。他的一生有顺应、挣扎、屈服、坚韧,也有失败、不舍与希望,和千千万万土地上默默无闻的父亲并无太大不同。


家族兴衰,个人奋斗,社会变迁与亲情软肋,这些百年故事到头来都留在一方山水间,原来只是日子流水一样推着人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