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编辑 来科点谱

«——【·前言·】——»

杨振宁先生总说人生就像个圆,他这一辈子的轨迹还真划出了道深刻的圆弧 —— 从清华园起步,最后也落回清华园。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到了晚年,他把在清华大学的定居房子起名叫 “归根居”,就一个 “归” 字,把这百年来的漂泊和探索全说透了,可对这位科学大家来讲,他这一辈子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

第一个遗憾

杨振宁第一个遗憾是血淋淋的,还带着一个年轻生命的重量,这遗憾的主人公是他的小舅子杜致仁,1956年悲剧发生在美国普林斯顿,就在杨振宁家里。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杜致仁是杜聿明的儿子,那时候正在哈佛大学读书,是个看着前途特别好的年轻人,可命运的绳子偏在那年突然绷紧了。

到了大四,原本一直给他提供高额学费贷款的台湾银行突然不资助了,不仅把贷款停了,还催着他还前三年的欠款,总共算下来得有一万美元左右。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这笔钱在当时的杜家看来就是个天文数字,他父亲杜聿明还是大陆的战俘,母亲曹秀清在台湾日子过得难,跑去求蒋介石,最后只拿到五百美元,连三千美元的学费缺口都补不上。

走投无路的杜致仁只能把最后的希望放在姐姐杜致礼和姐夫杨振宁身上,那时候的杨振宁还不是后来有钱有地位的大师,他年薪一万美元,听着不少,是当时美国家庭平均收入的三倍。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可他刚买了新房,背上了房贷,手里根本没现成的钱,面对小舅子绝望的求助,他没法马上拿出巨款,只能理性地承诺:别着急,我会尽快帮你找工作,咱们一起慢慢还。

这个承诺对一个陷入情绪崩溃的22岁年轻人来说太遥远了,杜致仁觉得彻底没希望了,好像全世界的门都为他关上了,于是,在姐夫家里他吞下了致命的药,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这悲剧最讽刺的是,一年之后的1957年,杨振宁站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奖金有三万多美元,这笔 “天上掉下来” 的钱完全能轻松解决当初那一万美元的困境。

可惜时间没法倒流,这份迟到一年的救赎,让那一万美元的欠款成了杨振宁和杜致礼心里永远好不了的伤口。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第二个遗憾

第二个遗憾和他爸爸有关,杨武之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开拓者,这份遗憾既连着家国,也藏着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心里的期盼,还有那些没实现的失落。

1945年杨振宁出国去美国留学,身上带着父亲 “学好本事回国效力” 的殷切期望,可后来冷战开始像一堵铁墙隔在中间,杨振宁拿着中国护照在美国搞科研、过日子处处碰壁,不光受歧视,连租房子都困难。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为了能专心在物理学领域继续钻研,一九六四年三月二十三号杨振宁做了个改变一生的决定,加入美国国籍,消息传到国内,杨武之的世界像塌了一样。

这位当年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毅然回国,一辈子投身中国数学事业的老人,根本没法理解儿子的选择,在他看来这就是 “忘了本”。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父子俩的分歧是两个时代、两种想法的巨大鸿沟,父亲在信里痛心疾首地讲家国大义,儿子在电话里反复解释自己的现实难处。

杨武之曾三次跑到日内瓦就为了跟儿子见一面,劝他回心转意,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父亲满怀的爱国心,撞上了儿子在国外生存发展的冰冷现实。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直到一九七三年杨武之去世,这位固执的老人也没说出 “原谅” 两个字,父亲临终的遗憾成了杨振宁心里永远解不开的疙瘩,这笔沉重的 “精神债”,他用后半生来还。

从七十年代起,他频繁回国,打破学术上的隔阂,八十年代他在海外为中国学者奔波筹钱,1994年他接受了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的称号,这算是一种身份的回归和认可。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这场持续半个世纪的 “还债” 之路,在1999年他退休后定居清华大学时,迈出了关键一步。

到了二零一五年四月一号,他正式放弃美国国籍,重新拿回了中国国籍,这最后的 “归根”就像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回应,可这份回应晚了太多年。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第三个遗憾

第三个遗憾和荣耀有关,在别人看来,拿一次诺贝尔奖就够任何科学家留名历史了,可杨振宁好像还不满足。

杨振宁的朋友提过,杨振宁心里藏着个大遗憾,就是没能再得一次诺奖,这不是他想追名逐利,背后的缘由又沉又复杂,他其实是想还一笔 “历史荣耀债”。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1957年他去瑞典斯德哥尔摩拿诺奖时,身份是 “美国公民”,这个身份帮他扫清了搞科研的障碍,可也和他心里根深蒂固的中国文化烙印,形成了一种说不出的矛盾。

他特别希望能有一次以 “中国人” 的身份,给祖国科学界带来这份最高荣誉,这是他对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这句话的最终践行。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到了晚年好像真的有机会了,2021年诺贝尔委员会就厉害的 “杨 - 米尔斯理论”,向他要相关资料。

那时候好多人都期待,这位百岁老人说不定能创造物理学史上从没见过的事,第二次拿诺奖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给自己的生涯画上完美句号。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可最后希望还是落了空,没拿到第二次诺奖,给这份执念留下了一个遗憾的结尾,他想以 “中国之名” 拿到的最后一份荣誉,终究没实现。

这是他想在世界科学最高舞台上,为自己的中国身份做的最后一次正名,却可惜成了没完成的追求。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他回到清华园住进 “归根居”,这个 “圆满” 的闭环可能不在于功成名就毫无瑕疵,而在于他用一辈子的力气,去面对和回应了生命里那些沉重的事。

他一辈子都在 “还债”,最后也在这种不完美的和解里,活成了一个完整的普通人。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参考资料

清华大学2001-04-19《杨振宁为何入美国籍》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新浪财经2025-10-20《杨振宁谈曾入籍美国其父至死没宽恕》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澎湃新闻2025-10-18《独家|友人追忆杨振宁:他没能二度获诺奖是一个遗憾》

杨振宁的终身遗憾:22岁小舅子在他家自尽,父亲至死都未原谅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