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2025年7月9日,一架正在拉贾斯坦邦执行训练任务的“美洲虎”攻击机突然坠毁,两名飞行员不幸遇难。这起事故并未引起太大关注,却在印度本国再次引爆舆论。这是今年以来,印度空军第5次摔掉固定翼军机。而若把时间拉长到过去十年,数字更是触目惊心:总计104架军机报废,73名飞行员丧生。

印度战机为何频频出事故

▲外媒的相关报道

印度《欧亚时报》在报道中痛心指出,印度空军当前只有31个战斗机中队,远低于其规划中的42个。如果这些在非战斗中损毁的战机还在服役,印度空军的战斗力将大不相同。短短十年,摔掉相当于6个中队的战机,哪怕是纸面强军,也撑不住这种自我消耗。

据统计,从2015年到2024年,印度空军损失的104架战斗机中,绝大部分都不是在作战中损毁,而是在训练、巡逻或起降等非战斗状态下发生事故。而从1948年印度空军成立至今,其共计损失1804架固定翼飞机,其中只有143架是战斗中损毁的。也就是说,高达92%的损失,竟发生在“无敌人”的和平年代。更令人揪心的是人员损失。从2012年至2021年,印度空军有73名飞行员在事故中遇难,平均每年牺牲7人。这些飞行员,大多数都未踏上战场,便成为“和平时期的烈士”。

印度战机为何频频出事故

而如果继续拉长时间线的话,据不完全统计,从1990年至今,印度空军因事故损失的飞机达534架,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空军的全部装备。2023年和2024年各损失8架飞机,2025年仅过半年便又摔了5架。印度空军似乎正用令人窒息的频率,刷新“空军摔机”的世界纪录。

很多人把坠机频发的原因归咎于装备老旧,比如米格-21、“美洲虎”攻击机等。其中米格-21更被印度民间称为“飞行棺材”。数据显示,印度共引进872架米格系列战斗机,已有482架坠毁,造成171名飞行员和39名平民丧生。然而,事故频发真的只是因为“飞机老”?答案远非如此简单。

相较于中美等国空军飞行员年均飞行训练时间超过200小时,印度空军飞行员年平均仅为120小时,有些基层飞行员甚至不足100小时。训练不足,加之印度空军飞行员来源制度复杂、腐败现象严重、选拔体系不完善,导致整体飞行水平偏低。此外,印度飞行员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据《印度时报》报道,目前印度空军至少缺少500名合格飞行员。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凑足飞行计划,不得不让部分训练水平尚未达标者提前上岗,自然也为事故埋下隐患。

印度战机为何频频出事故

印度空军装备的机型多样,既有苏制、法制、美制战机,又有自研型号。这种“拼盘式空军”造成维护体系极度复杂,加之零配件经常短缺、供应链时效低,许多飞机都是“带病上岗”。“即使是新型战机,也未能幸免。”例如印度自豪地引进的苏-30MKI,在服役20多年间已摔毁13架,平均不到两年摔一架。而被寄予厚望的“光辉”战机,服役不到5年便首摔,也暴露出本国航空工业基础薄弱、质量控制乏力的问题。

更令人忧虑的是预算分配的失衡。空军占国防预算的比例逐年下滑,从2010年的23%降至当前的18%。其中真正用于飞行训练的开支更是不到8%,远低于中国同期水平。飞行训练油料不足、模拟器老化、维修资金短缺,成为恶性循环的温床。

尽管印度军方也尝试进行改革:淘汰米格-21、采购阵风、引进新教练机。但实际效果极为有限。一方面,新机价格高昂、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旧机仍在大批服役,成为坠机主力。更严重的是,印度空军内部似乎已经“习惯了摔”。 每次事故发生后,多以一句“已成立事故调查委员会”草草了事,缺乏透明机制与问责制度。事故原因多归结为“技术故障”或“天气原因”,极少对制度问题进行深究。甚至,印度媒体自嘲称:“在印度空军,摔机已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印度战机为何频频出事故

在任何一个军队体系中,飞行员都是最宝贵的战略资产。而印度空军却在和平时期不断损失本国空军飞行员。不是敌人火力太猛,而是训练太少、管理太松、制度太乱。印度空军飞行员最大的敌人,不是中巴空军,不是导弹,不是天灾,而是自己。

如果这种“摔而不问”的思维模式不改变,再先进的战机、再大的预算投入,也只会砸进无底的黑洞。印度空军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战机,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系统升级”——从观念到制度、从人才到体系,全面革新。否则,再过十年,印度空军怕是连“自我摧毁”的纪录也将难以维持,因为——可摔的飞机已经不够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