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血从口中不断涌出,意识逐渐模糊,急救车呼啸着穿越滇川交界处的盘山公路,每一次颠簸都让60岁的刘女士离鬼门关更近一步。

2025年6月20日凌晨2点半,云南昭通农村一片寂静。刘女士像往常一样推开房门准备去厕所,左脚刚落地就踩到一团冰凉软绵的东西,随即脚踝传来钻心剧痛。开灯一看,一条近黑色的小蛇正从她脚边窜入夜色中消失不见。

家人闻声冲出来时,刘女士的伤口已开始肿胀。更骇人的是,仅仅10分钟后,她的牙龈莫名渗血,嘴角挂下一缕血丝。当家人驱车将她送往医院的路上,刘女士突然“哇”地吐出一大口鲜血,车厢里顿时弥漫起浓重的血腥味。

“又吐血了!快!再快点!”家属的惊呼声中,刘女士陷入半昏迷状态,颈胸部浮现出诡异的瘀点瘀斑——这是身体从内部开始崩溃的死亡信号。

黑夜笼罩的云南山村,凌晨时分万籁俱寂。刘女士推开房门,右脚刚踏出屋外,左脚随即踩中一团湿滑冰凉的活物。剧痛瞬间从脚踝蔓延全身。

“是蛇!”家人闻声冲出,只见一条近黑色小蛇迅速消失在墙角阴影中。监控视频记录下了这惊魂一刻——一个模糊的黑影盘踞在农家门槛处,与夜色融为一体。

被咬后短短十分钟,刘女士的牙龈开始莫名渗血。家人慌忙驱车送医途中,她突然身体前倾,“哇”地吐出一大口鲜血。紧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吐血,车厢内弥漫起浓重的血腥味。

“当时她满嘴是血,颈胸全是瘀斑,还不停说想睡觉。”接诊的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回忆,患者同时出现血尿,这是典型凝血系统崩溃的表现。

当地县医院面对如此危重患者却束手无策——抗蛇毒血清断货!这个救命药的特殊性在于,它必须低温保存且有效期短,很多基层医院不敢储备。

时间就是生命!家属当机立断,驱车直奔百公里外的四川省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这是一场与死神竞速的跨省救援。

车上,刘女士意识逐渐模糊,嗜睡症状愈发明显。每一次颠簸都引发新一轮呕吐,鲜血混着胃内容物不断从口中涌出。家人用毛巾擦拭,转眼毛巾就被浸透成暗红色。

“当时真怕她撑不到宜宾。”家属事后回忆,那条漆黑的山路仿佛永远开不到尽头。

凌晨的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灯火通明。当担架推入抢救室时,医护团队倒吸一口冷气:患者口腔不断涌血,颈胸部布满瘀点瘀斑,尿液呈深褐色——这是蛇毒引发全身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典型表现。

“立即查凝血功能!准备两种血清!”急诊科主任当机立断。由于无法确认蛇种(事后推测可能是原矛头蝮或短尾蝮),医疗团队冒险采用“双血清疗法”——同时注射蝮蛇血清与五步蛇血清。

血清注射室内,护士小心翼翼地从冷藏柜取出两支救命药剂。抗蛇毒血清是全世界公认的唯一蛇毒特效药,但不同蛇毒需要不同血清,盲目注射反而可能致命。

“先做皮试!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医生指令清晰而急促。随着淡黄色液体缓缓推入静脉,所有医护人员的目光都聚焦在监护仪屏幕上。

1. 第一个小时,呕血频率明显降低;

2. 第三小时,牙龈渗血停止;

3. 第六小时,尿液奇迹般由酱油色转为淡黄;

4. 次日清晨,颈胸瘀斑停止扩散。

“活了!救回来了!”守候在ICU外的家属喜极而泣。但主治医生表情依然凝重:“蛇毒造成的器官损伤可能滞后爆发,还要闯过感染关和多器官衰竭关。”

与此同时,四川广汉一位85岁的钟维礼老人却没能等来这样的奇迹。他在菜地被毒蛇咬伤后,虽注射了抗五步蛇毒血清一度好转,却在准备出院时突发肺胃大出血,最终家属含泪放弃治疗。

“老年人代谢慢,蛇毒造成的血管损伤可能延迟爆发。”蛇伤专家分析两个病例的生死差异时指出,“刘女士能活下来,关键赢在送医速度。”

为什么毒蛇会“登堂入室”?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专家解释:夏季高温让蛇类疯狂寻找阴凉处,农村房舍的墙角、厕所、水槽都成为它们的避暑胜地。

更令人不安的是,城市绿化带、公园草丛甚至小区花园都已成为蛇类新领地。2021年珠海就发生过女子在虾苗塘边散步踩中毒蛇的案例。

“7-9月是蛇伤高发期,今年特别早。”医生指着刘女士的病例警示:当气温持续超过30℃时,蛇类活动频率增加3倍以上,尤其雨后闷热的夜晚最危险。

被蛇咬后的黄金救治时间只有1-2小时。医学数据显示,及时注射血清的存活率可达90%,超过4小时则骤降至65%。

“千万别学电视剧用嘴吸毒!”急诊科医生展示了一张触目惊心的照片:某患者因同伴用嘴吸蛇毒,结果两人双双中毒。

在刘女士的救治过程中,医护人员特别强调破除这些**致命误区:

❌ 用刀放血:加速毒液扩散,可能割断肌腱

❌ 铁丝捆扎肢体:导致肢体缺血坏死,截肢率高达40%

❌ 喝酒镇痛:加速血液循环,让毒液更快攻心

❌ 冰敷伤口:低温加重组织坏死

正确的自救方法其实很简单:保持冷静,记住蛇的特征(手机拍照更佳),用清水冲洗伤口,去除戒指手镯等束缚物,尽快送医。

“抗蛇毒血清不是万能药。”主治医生指着重症监护室里另一位患者说,“这位就是注射血清后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差点死于过敏性休克。”

刘女士的遭遇在网上引发激烈争论。“该不该全面扑杀毒蛇” 的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现在打着生态保护的名义过度护蛇,最终受害的是老百姓!”有网友愤怒指责。更有人爆料:“小区绿化带发现一窝蛇蛋,几天就能孵出几十条!”

生态专家则给出不同视角:“毒蛇是生态链的重要环节,控制鼠害作用不可替代。云南某地灭蛇后爆发鼠疫的教训值得深思。”法律人士补充:“所有野生蛇类都受保护,故意捕杀可能触犯刑法。”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建议采取科学防蛇措施:房前屋后清除杂草杂物;撒雄黄粉或鹅粪(蛇厌此味);安装户外照明;门缝用胶条密封;夜间行走穿高帮鞋并用手电探路。

“与蛇相遇时,静止不动是上策。”林业部门工作人员示范逃生技巧,“蛇的视觉对静止物体不敏感。轻轻后退,给它让路,90%的蛇不会主动攻击。”

救护车疾驰在滇川交界处的盘山公路上,车内的钟维礼老人缓缓闭上眼睛。几乎同时,在宜宾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刘女士的监护仪上,血氧饱和度稳定回升到98%——两条生命线,一个向下坠落,一个向上攀升。

夜色中的昭通山村,农家院墙外雄黄粉在月光下泛着微光。四川省自然资源厅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抗蛇毒血清储备点已增至67个,覆盖所有高危县区。而在宜宾医院的宣传栏上,一行鲜红大字格外醒目:被蛇咬伤后,你唯一要做的就是——立即送医

视频加载中...

【参考视频来源】

1.05 复制打开抖音,看看【国+社区的作品】https://v.douyin.com/Pmt_GIip0QY/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