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本文是基于《忽左忽右》节目录音的口述稿,原节目标题为“钛星来客:从苏联金星探测器谈冷战中的材料竞技”,本文仅对语法与用词做部分修改。
地狱金星:表面高温高压,一天比一年还长
程衍樑
美苏争霸的时代,人们为什么会关注金星的探测?这个探测器本身又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徐之凯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个很特殊的金星探测器?因为金星很特殊。太阳系八大行星,冥王星被开除了,金星是太阳向外的第二颗行星。由于金星亮度比较高,它在夜空中的亮度仅次于月亮,晚上没有云是可以用肉眼看到金星的,所以人们往往赋予它很多浪漫的幻想。希腊、罗马神话里用美神维纳斯来称呼它,中华民族叫太白,所以星宿里面的太白金星就是金星。
程衍樑
还叫长庚。
徐之凯
早晨出现在地平线的叫启明星,傍晚在太阳落下之前就叫长庚,是同一颗星星。我们把金星看的很浪漫,实际上金星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有四个极端的地方。一是金星表面是极端高温,平均温度是462℃,是太阳系除了太阳以外最热的一颗行星,甚至比排在它前面的水星还热。金星靠近太阳,有着浓厚的大气层,里面96%是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如果不管温室气体,让二氧化碳越来越多,地球最后的走向就是金星。它全是温室气体,所以高温可以一直维持。
第二是极端高压,由于浓厚的大气层,金星表面大气压力是地球的92倍。如果我们把探月的火箭打到金星上,让阿姆斯特朗一脚踩到金星上面,他留下的就不是自己的脚印,而是一张压扁的相片。第三就是高酸性,从照片上看,金星有大量的沟壑,说明它存在原始的海洋。但它地表温度462℃,所以水分不断蒸发进入大气层。金星的大气除了二氧化碳,就是大量的硫元素,这些硫跟水蒸气构成了浓厚的云,而且是硫酸云。高空冷却之后,这些硫酸以雨的形式下到地面,等于不停地下硫酸雨。地面又是高温,马上接触到地面再把它蒸发,不断循环。想想这个地方是非常地狱的。
最后,它有一个巨大的时间差。这是从人的主观视角来看的,跟金星的运行方式相关。金星的自转方向和太阳系绝大多数行星不一样,它是反向转的。按地球时间算,金星自转一周是243个地球天,在主要的太阳系行星中自转最慢。而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只有224天,换句话讲,金星上是真正的度日如年,上面的一天比一年还要长。
最要命的是,金星一直被高反射、不透明的硫酸云层覆盖,所以地表看不见太空可见光,一直在高温中,又没有昼夜季节这种基于温差的区别。所以人类如果未来登陆金星,安全问题且不谈,根本没有办法建立一个时间的参照体系。习惯于使用地球时间,使用天、周、月体系的我们是很难适应在金星上生活的。正是基于这种极端的环境,迫使金星探测器不得不使用新材料来制造。
宇宙482号探测器的外壳是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钛合金球体,它在53年的时间里经历了2.7万次温度的巨变,428次微陨石撞击,表面的氧化厚度比预期就薄了40%,没消耗掉多少。5月10日它砸下来的时候,速度是242公里每小时,但找到它的时候,仍然是扛住了表面温度1000℃的高温进入地球。
这也让我们回想到了当年美苏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1961年到1984年期间,在28次针对金星的发射当中,有十次成功,创下了人类首次在金星软着陆、首次传回外星地表照片的记录。它的姊妹星叫金星8号,成功发射到了金星上,扛了11秒把数据传回到地球之后才被毁掉。
从追赶到超越:中国钍基熔盐堆技术发展史
李云逸
在60年代中期,中国搞小三线,又称为上海的后方基地。1966年,聂荣臻副总理到上海视察,明确指出上海要自己搞核动力发电。当时上海有一个122规划小组,或者称为“122工程”,提出“一堆多用”的原则,就是在小三线搞战备发电,在皖南黄山与天目山一带做战备工作,包括建兵工厂、研究所和实验工厂。为了保证用电,就要用核动力反应堆发电。
中国最早的核潜艇091用的就是压水堆。当时上海想,是不是能在小三线做一个压水堆?又可以做核能发电,同时研究船用核动力,就以这样一个方案报上去。报上去之后,也是因为材料问题,当时二机部批示说,因为上海完全是用浓缩铀材料,成本非常高,当时还要给核潜艇来供应相关材料,很难顾及上海,因为上海当时还不具备制造浓缩铀燃料的能力,因此这样一个方案就被废弃了。废弃之后,上海一直还在思考如何在核反应堆上创新,后来就提出来“728工程”。
程衍樑
秦山核电站就跟这个工程直接相关。
李云逸
对,但它在之前也有一个核材料的探索阶段。1970年正式提出“728工程”的时候,正好是上海小三线的第一建设时期,就是1965年到1971年。考虑到“122工程”为什么被否定,就是因为浓缩铀很难由国家统一获得,因此上海重新要考虑,再做核电站要使用什么样的堆型和材料。
结合当时三线建设战备的需要,就提出来,首先要工艺相对简单,经费要少,建设时间要快,如果战争爆发,堆能比较容易停下来;谈到核材料、燃料原件的问题,浓缩铀供应紧缺,而且不易用于发电,因此只能另辟蹊径。当时深度参与的上海交通大学就提出,我们不能采用苏式堆,就是重水堆、压水堆、高温气冷堆这些,苏联人搞过的东西我们不能搞,得搞一个苏联人没有搞过的。
综合之后,就提出钍基熔盐堆。首先这种熔盐堆运行压力较低,不需要像压水堆一样造大型的压力壳或者压力容器,降低了制造难度。第二,它还可以使用不同的核材料作为燃料,既可以是固体燃料棒,又可以是把核材料溶于冷却剂当中,简化了反应堆结构。当时上海觉得,这会进一步降低制造难度,同时也易于燃料的后处理。第三,熔盐堆可以作为增殖堆,可以自己再产生核材料,而且不需要进行场外的处理。
当时上海选择它非常有前瞻性,因为当时成功的只有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在1954年做了第一个熔盐堆实验装置,其实是为B-36轰炸机搞的熔盐堆,大概是2.5万千瓦的功率,虽然最后装到B-36上面,但没有启动。当时上海的“728工程”就对标这个,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探索。
但非常可惜,当时中国很难在材料上取得比较大的突破,几个问题都是材料问题。首先在高温强辐照下,需要一种或几种耐强腐蚀剂的材料,当时中国没有办法过关。而且这种材料是运用在关键设备,比如说熔盐泵,这种工艺一直没有办法得到突破。第二,在冷却剂材料的选择上,进行了多种实验,发现当时中国能使用的材料和熔盐的材料是不相容的,需要再重新研制一种复合材料,短期内又没有办法解决。而且当时一直在试验硝酸盐,结果非常悲观,它跟核燃料的相容性非常不好,会起非常严重的化学反应。
程衍樑
钍基核反应堆跟铀元素、钚元素有什么区别?
李云逸
它其实也是一种核材料的元素,就把它作为一种核材料,同时又作为一种冷却剂,变成一种熔盐来进行热交换,然后来产生核反应。后面上海发现,这几种材料都没有办法突破,还包括其他一些问题,它的毒性非常高,需要远程操作,当时也没有办法解决。那么,“728工程”就不得不重新考虑堆型,经过了大概一两年的验证后,熔盐堆方案就下马了,换成了现在秦山的压水堆做核能发电。但上海一直有做钍基熔盐堆的梦想,毕竟当时已经把冷态的零功率堆做出来了。
徐之凯
关键的已经解决了。
李云逸
所以后来上海在2009年重新提出来,我们要搞钍基熔盐堆,但跟当时的路线已经不一样,另起炉灶,目标是一个两兆瓦的热功率钍基熔盐堆。钍基熔盐堆有两种形态,一个是液态燃料的熔盐堆,就是使用熔盐作为燃料和冷却剂;还有一种就是固态的熔盐堆,就是使用固态燃料。
2011年启动的时候,固态方案没有再往下做,就变成了一个电加热模拟的设施,把它作为一个试验放在那里。继续往下做的是液态的钍基熔岩堆,2022年基本上获得了装料许可,主要使用的燃料是低浓铀的氟化物熔盐,石墨作为慢化剂。2023年10月11号正式临界,在2024年6月达到满功率运行。中国就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而且是独一无二拥有钍基熔盐堆的国家。
人造太阳「托卡马克装置」的国际化之旅
李云逸
从70年代开始,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实现核聚变的发展,能产生非常高的等离子体反应,同时不再依赖裂变材料,起到一个更加清洁的能源效果。80年代中后期,他们投入了超导托卡马克装置项目,主要特点就是开创性地使用了超导材料,形成了一个环形磁铁,能够产生永久的环形磁场。因为它的直径非常大,装置最大半径大概是2.25米,最小半径0.7米,所以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托卡马克装置之一。
造完之后,进行了大概2万多次的等离子体放电实验,2023年创下了6分30秒等离子持续时间的世界纪录,在当时是受控核聚变研究的重大突破,外号叫“人造小太阳”,从另一角度看就是一个太阳炉。我们把太阳进行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在一个人类可控范围内(模拟),为能源和温度的提高提供重要的基础,其实就是可控核聚变。不可控核聚变就是氢弹,它用原子弹点火。
现在法国就在做一个非常国际化的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就是希望瞬间能够实现1亿摄氏度的冲击,把它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商业化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进行相关的工作和研究。
它其实也是一个冷战的产物,当时所有国家都希望结束或者退出冷战。戈尔巴乔夫进行了一个跟西方的缓和外交,在1985年访问法国,跟密特朗讨论如何进一步拓展法国跟苏联的科技合作,提出能否做一个非常大的托卡马克装置。当时苏联跟美国也在搞,也希望突破有更高的温度、更长的等离子体持续时间。但问题就在于,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很多美国跟苏联之间的科技合作就暂停了。1985年戈尔巴乔夫就有一种破冰的意味,他的一个顾问就提出,可以跟法国谈,大家可以一块做这样一个研究。
到1985年11月,包括美国、苏联、法国在内的几个国家开会,最终达成协议,诞生了ITER这样一个项目。通过非常多的政治、经济考量,2005年这个项目最终落定在法国卡德拉舍 ,是原子能委员会下属一个中心的所在位置,同时它也是法国探索不同新能源的一个最主要的研究基地。
本期嘉宾
程衍樑,《忽左忽右》主播
徐之凯,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世界大战史、欧洲当代史、法德关系史。
李云逸,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世界科学技术史、法国科学技术史与中法关系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