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终于要正面硬刚人口问题了。

7月28日,中办、国办印发《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决定从今年1月1日起,对3岁以下婴儿发放每年3600元的育儿补贴。

国家打响人口保卫战只是开始吗

消息一出,网上立马分成两派:一派算账称,一年3600元,三年10800元,仅够买几罐奶粉;另一派冷静质疑,认为每月300元就想让人多生孩子,过于天真。

但无论如何,方案出台本身就是一个信号,说明国家终于要正面硬刚人口问题了。

中国的人口形势有多严峻?看看数字便知,数字不会说谎。

国家打响人口保卫战只是开始吗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4,2023年我国人口出生率降至6.3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

国家打响人口保卫战只是开始吗

这意味着,中国人口出生率从2013年的13.03‰下降到2023年的6.39‰,十年间几乎腰斩。更严峻的是,2022年起全国人口进入负增长,2023年是第二年,且降幅从-1.6‰扩大至-1.48‰。

国家打响人口保卫战只是开始吗

换句话说,“少子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

这一趋势的可怕之处在于:若按当前出生率持续下去,几十年后中国可能面临类似日本、韩国的人口危机,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系统崩溃、经济增长乏力等问题都会接踵而至。

因此,这次育儿补贴政策与其说是福利,不如说是人口保卫战的第一枪。有人认为每月300元太少,起不到作用。但参考国际经验,现金补贴确实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

法国早在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前就开始鼓励生育,2019年家庭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为3.44%。在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中,这一数据位居榜首。结果是,法国总和生育率一直维持在1.8左右,在发达国家中表现突出。

德国也是典型例子,鼓励生育政策实施后起到一定效果:2007年出生人数比2006年增长1.8%,人口出生率达8.32‰;2012年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3以上,2015年后更是保持在1.5以上。

相比之下,补贴力度不足的国家情况堪忧。日本、韩国虽有各类生育政策,但福利支出占比仍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韩国总和生育率甚至跌破1,成为全球生育意愿最低的地区。

可见,钱确实管用,关键在于补贴是否充足。回到中国政策,每年3600元平摊到每月为300元,看似不多,但结合具体语境意义不同:

首先,这是国家基础标准。政策明确,地方提标部分所需资金由地方财政自行承担,即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在此基础上加码,部分发达城市可能翻倍甚至更高。

其次,这笔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且在领取低保等社会救助认定时不计入家庭收入。这一细节体现了政策设计的用心。

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开始。

按国际经验,生育支持政策通常是渐进过程。法国1995年开始加大鼓励生育的社会政策力度,提供名目繁多的高额补贴和育儿假期,才逐步形成完整体系。中国此次先从现金补贴入手,后续可能推出更多配套措施,如托育服务、税收优惠、住房政策、教育资源等。7月25日的国常会上已明确要推进免费学前教育。

国家打响人口保卫战只是开始吗

为何现在推出这一政策?答案很简单:再不出手就真的晚了。

中国人口转折点来得比预想更快,原本以为2030年左右进入人口负增长,结果2022年就已开始。梁建章解读2024年中国人口数据时指出,生育率长期下降趋势未得到扭转。

更重要的是,生育观念的变化存在滞后性。即使现在政策到位,年轻人改变生育想法需要时间,从决定生育到孩子出生又需近一年,因此政策效果显现至少要三五年后。这种情况下,早一天出政策就早一天有希望。

不过,光有钱还不够。生育率下降原因多样,包括房价高、教育成本大、就业竞争激烈、女性职业发展受影响等。家庭生育面临的突出困难之一是妇女工作与家庭的冲突。

一组对比数据很有意思:瑞典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为4.1%,工资差距为7.4%,总和生育率1.7;韩国男女劳动参与率差距为17.5%,工资差距为31.1%,总和生育率不足1。可见,工作领域的性别差距越小,生育意愿越高。

国家打响人口保卫战只是开始吗

这说明,性别差距大的国家(如韩国、日本)中,女性生育会丧失工作机会、严重影响职业发展,形成“母职惩罚”。女性劳动参与率低会将经济压力转移到男性身上,导致双方生育意愿大幅降低。

因此,真正的挑战不是给多少钱,而是如何让年轻人敢生、愿意生。这需要重构一整套社会保障体系:让女性不因生育影响职业发展,让家庭不因多一个孩子陷入经济困境,让教育成本不至于压垮家庭。这些都比发补贴难得多。

从更大历史角度看,这次育儿补贴政策是历史必然选择。

中国正经历人口大转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这是每个现代化国家的必经过程。但中国的特殊之处在于,这一转折来得太快太急——欧洲国家用一两百年完成人口转型,中国仅用几十年。

这种压缩式发展带来巨大红利,也造成严重后遗症,现在必须正面应对。育儿补贴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多硬仗要打。参考法国经验,从1995年加大生育政策力度到形成相对稳定的人口格局,用了近30年;德国也经历十几年政策调整才使生育率回升。

好在国家终于开始重视人口问题,愿意为年轻人的生育承担成本。这一信号可能比300元补贴更有意义,它告诉年轻人:生孩子不再是私事,而是国家关心、社会支持的公事。这种观念转变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

当然,观念转变和体系完善都需要时间。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为这场人口保卫战的最终胜利做好长期准备。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婚姻##婚姻与家庭##教育##财经##经济##国家##上头条 聊热点##热点##时事热点头条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