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没歇一天,天天泡在泥地里掰玉米!” 河南开封的研究生小时对着镜头叹气,手机里全是全家蹚水收粮的画面 —— 积水漫过小腿肚,每走一步都陷进稀泥,刚掰的玉米还带着水珠,稍不留神就蹭上泥点。更让人揪心的是,河南多地秋粮正面临这场连绵阴雨的 “考验”,机器进不了地,粮食晒不干,这丰收季咋突然变成了 “抢收战”?
这场和天气的赛跑,得从那下了半个多月的雨说起。往年这会儿,河南的玉米地里早该响起收割机的轰鸣,机器一趟趟过,玉米粒直接装袋,农户压根不用费啥劲。可今年不一样,连续的降雨把农田浇成了 “小池塘”,尤其是地势低洼的地块,排水系统连轴转也赶不上积水速度,土壤泡得松软,履带式收割机进去都得打滑,更别提普通拖拉机了。
“我妈一个电话把我催回了家,说再不回来玉米就烂地里了!” 小时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研究生,本来计划假期留校写论文,接到家里电话当天就买了返程票。回到开封杞县的村里他才发现,情况比想象中严重得多:自家三亩玉米地积水最深到小腿肚,脚下的泥软得像豆腐,踩下去能陷到脚踝,拔脚都得费老大劲。
全家五口人没敢耽误,连夜找出旧衣服和胶鞋,第二天一早就扎进了地里。爷爷负责掰玉米棒,爸妈蹲在水里剥外皮,小时和妹妹则把剥好的玉米装进塑料桶,满了就往路边的化肥袋里倒。“根本没法用工具运,农用车一进地就陷住,只能靠人背。” 小时说,一袋玉米少说也有五六十斤,他背着在泥里走几步就喘,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胶鞋里全是泥水,晚上脱下来脚趾头都泡皱了。
更让农户头疼的是玉米的 “保质期”。周口的李先生对着自家花生地直跺脚:“不光玉米泡了水,花生果也在泥里沤着,收上来的湿玉米放两三天就发芽,有的还长霉点。” 他算了笔账,往年晒干的玉米能卖一块一毛钱一斤,今年湿玉米才六毛,这一茬下来损失不少。为了减少浪费,农户们想尽了招:有人学网上的办法,用铁皮板当 “运输船”,绑上绳子靠拖拉机拽;有人把玉米穗挂在屋檐下,哪怕淋不到雨,也得天天翻晾;还有人干脆在自家院里搭塑料棚,底下垫木板,就盼着能多透点风。
抢收回来的粮食得赶紧 “救”,烘干设备成了最关键的 “救命稻草”。在杞县的一家粮食烘干中心,几座烘干塔正冒着白汽,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老远就能听见。负责人刘先生嗓子都哑了,手里拿着记录本不停核对:“这一个月就没停过机,24 小时连轴转,每天得烘干 150 吨粮食,农户排着队送过来,晚了就得等第二天。”
烘干可不是简单的事儿。刘先生解释,刚收的湿玉米水分含量能到 30% 以上,必须烘干到 14% 以下才能储存,每批粮食得烘 10 个小时左右,每斤收 5 分钱加工费。“别看收费不贵,对农户来说是刚需。” 他指着排队的农用车说,有个大叔拉来两吨玉米,一半都有点发霉,烘干前得先挑拣,不然整批都得坏。
在新野县的烘干塔旁,负责人王佳宁更忙,这里每天能烘干 260 吨玉米,每斤成本 8 分钱,却为周边数百农户解了燃眉之急。新乡县的 26 台烘干设备更厉害,一天能处理 3200 吨玉米,农机中心的李玉晨副主任说:“就是要让农户不用再‘看天晒粮’,哪怕天天下雨,粮食也能存住。”
这些烘干设备能顺畅运转,背后还有农业部门的 “兜底”。最近半个月,“河南三农” 公众号连发多条指导,不仅教农户怎么抢收、怎么晾晒,还公布了全省 2900 个烘干中心(点)、4959 台烘干机的位置,生怕有农户找不到地方烘干。遇到烘干资源紧张的村,县级农机部门还会协调调度,把设备 “送” 到需要的地方。
截至 10 月 3 日下午 5 点,河南秋作物已经收了 6054 万亩,超过总面积的一半,其中玉米收了 3089 万亩。虽然阴雨拖慢了进度,但趁着阵雨间隙,农户们还在抢收,烘干塔也没歇着。这场景被网友拍下来发到网上,评论区瞬间热了:
“看着真心疼,我也是河南的,我爸说今年收玉米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还好村里有烘干点。”“大学生返乡帮忙太赞了!这才是最真实的假期实践,比待在宿舍有意义多了。”“为农业部门点个赞!公布烘干点这个操作太及时了,不然多少粮食得浪费。”“每粒粮食都来得不容易啊,以后更得珍惜,不能随便剩饭了。”
其实这场 “抢收战” 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农户们在泥水里不肯放弃,是对土地的敬畏;学子们紧急返乡帮忙,是对家人的牵挂;烘干设备连轴运转、部门及时调度,是对丰收的守护。雨水虽冷,但人心很暖,这些力量拧在一起,就没有扛不过的难关。
正如网友说的:“河南是产粮大省,这里的每片玉米地都连着全国人的饭碗。” 这场和天气的较量,不仅是在抢收粮食,更是在守护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的底气。等到天晴的时候,看着烘干的玉米金灿灿堆满仓,所有的泥泞和疲惫,大概都成了值得的付出。而我们也该记住,餐桌上的每一粒米、每一颗玉米,都藏着风吹日晒的艰辛,和永不放弃的坚守。
免责声明:文章案例过程,图片都来自于网络,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案件版权或者人物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文本不存在捏造事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