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这些年常常要到上海出差。去得多了,也和不少当地人有了接触和了解。慢慢地,我开始发现,上海人身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自律。可能一开始你不容易注意到这些细节,但时间久了,你就会觉得他们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方式,都透着一股规矩感和节制感。这种自律,不是硬邦邦的那种“我一定要怎样”,而是日常里一言一行的习惯,是他们心里有杆秤,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该闭嘴,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该碰。

去了上海之后,我真的佩服上海人


比方说,上海人不太爱高谈阔论,尤其是涉及一些敏感话题,他们向来小心谨慎。你在饭桌上,很难听到他们去大声评论那些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更不会去掺和那些争议话题。他们更愿意谈生活、谈工作、谈孩子的教育、谈房子怎么装修,哪怕聊天范围很窄,也很少听到谁在那里大发议论。这种不参与、不多嘴的风格,可能有人会觉得有点冷,但我倒觉得,这其实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因为说得多,未必有用,很多事不是嘴上说出来的,反而容易惹事。不说,不代表没看法,而是把更多精力留给自己的生活。

去了上海之后,我真的佩服上海人


男人之间不谈老婆,女人之间不议论公婆,这也是我在上海接触的人里看到的现象。不是说他们没有家庭话题,而是有些话题,他们觉得不适合拿出来说。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方式,有的事情只有自己心里清楚。说多了,容易变味,也容易引起误会。他们觉得,家庭是最私人的空间,拿来做聊天的材料,不合适。这种克制,其实也是一种尊重,既是对自己家庭的尊重,也是对别人耳朵的尊重。

经济方面的自律,更是让我佩服。有人开玩笑说,上海人手里有1000块,只肯花990块,从来不让自己透支一分钱。别看只差10块钱,这其实是一种观念。现在很多人习惯用信用卡、花呗,先消费后还款,过着“下个月的我来买单”的日子,久而久之,欠的钱越滚越多,最后反倒成了负担。上海人这种不借不欠、不超支的习惯,其实是让自己的生活可控,不让金钱控制生活。也难怪很多上海人,哪怕收入不算高,但家庭整体状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去了上海之后,我真的佩服上海人


他们的交友方式也很有意思。三五个朋友小聚一顿饭,点菜都是适量的,绝不会铺张浪费。喝酒的时候,看到谁脸红了、心跳加快了,大家就赶紧收场,不劝酒,不比酒量。这让我想到,很多地方的人,一喝酒就开始拼命,非得你敬我三杯、我回你五杯,喝得头昏眼花才算尽兴。其实真正的朋友,不在于喝多少酒,而在于彼此舒服。上海人这方面做得就很理性,大家图的是聚一聚,说说话,吃得合适、喝得有度,比什么都重要。

有一件事,我觉得特别能体现他们的自律:那就是不攀比。在别的地方,你骑电动车,我开宝马车,可能少不了有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说这人混得好,那人混得差。但在上海,我看到的是你骑你的车,我开我的车,大家互不干扰,也不羡慕,也不借车。这种不攀不比的心态,让人活得更轻松。人这一辈子,过好自己的日子,比什么都重要。盯着别人看,只会让自己不开心。

去了上海之后,我真的佩服上海人


再说说邻里关系。以前我一直觉得,邻居之间应该多来往,串串门、聊聊天,才有人情味。可在上海,我发现,邻里之间见了面点点头,笑一笑,很少有上门聊天的。他们觉得,大家住得近,反而更要有边界。你家有你的事,我家有我的事,互相尊重最重要。有时候太热情,反倒让人觉得被打扰。这种“有距离的礼貌”,虽然看上去有点冷淡,但从另一个角度想,其实也是一种不给别人添麻烦的方式。每个人都过好自己的日子,邻里之间平平静静,也是一种和谐。

在路上、在公司里,我看到的上海人,大多步履匆匆。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没人愿意在公共场合制造麻烦。不插队、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其实都在说明一点:他们有意识地在做一个守规矩的人。这种自律,不是因为有人监督,而是他们自己愿意这样做。生活在城市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少一点自私,多一点自律,日子就会顺畅很多。

去了上海之后,我真的佩服上海人


说到底,上海人的自律,是一种沉淀出来的生活态度。他们见得多、经历得多,更懂得怎样把握分寸。不会轻易对人评头论足,不会随便把感情和情绪摊开给别人看。他们活得安静,也活得有条理。他们尊重规则,更懂得保护自己。

当然了,每个地方的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同地方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觉得上海人太冷了,缺少热情;也有人觉得这种冷,其实是种成熟和稳重。你说呢?如果换成你生活在上海,你能适应这样“井水不犯河水”的相处方式吗?欢迎大家留言,说说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自律人”,你对他们怎么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