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财经讯 4月2日,聚焦近期引发社会热议的智能驾驶安全争议事件,凤凰“K 说联盟”特邀 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汽车专家房力耕发起“智驾安全边界”专题直播,就智驾与安全的辩证关系、高速NOA的技术门槛与安全设计、动力电池安全的技术边界、数据主权与责任认定的行业难题等核心矛盾展开深度对谈。
从“实验室安全”到“现实安全”的跨越
实验室里精心设计的碰撞测试、完美标注的高精地图、恒温恒湿的仿真沙盘,往往敌不过现实世界的一根斜插钢管、一团夜间团雾、一张褪色的施工警示牌。
以这次小米SU7燃爆事故为例,田丰在直播中表示,夜间影响视线,同时路面有施工,路况处于非标准情况下,智驾系统有巨大挑战。
此前就有媒体反映,智驾在道路异常(如塌陷、积水)、异形障碍物(水马、锥桶)及夜间/恶劣天气等场景下易出现识别延迟或误判。另外,强光眩光、隧道明暗交替、广告牌图像误判,甚至看不见的“中微子”,辅助驾驶也常常误以为真。
即便车企就算有100种极端场景的预演,但用户遇到的往往是第101种意外。
对于这种情况,田丰建议,当车辆出现状况时,可以不是直接从智驾切换到人工,而是设立一个降级的处理模式,比如说靠路边停车等。“未来每一辆车可以都配备这样的一个模式,在极限情况下,驾驶员反应不过来时的一个处置方案”。
田丰的建议,本质上是给智能驾驶系统装上"创伤应激反应机制",因为在这种超出智驾认知的极端场景下,“降级”比花里胡哨的功能堆砌恐怕更为保险,毕竟安全不该是选装件,而是出厂默认值。
10S缓冲期,哪家车企能做到?
高速NOA 需要的算力,是不是必须匹配激光雷达?高速行驶条件下雷达反应时间能否留出足够制动距离?
田丰在直播中坦言:“碰撞前2秒左右发报警,我们任何人都反应不过来”。
2024年9月我国曾颁发过一个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GB/T 44721-2024),该国标对于需要传统驾驶员接管车辆时,ADS发出介入请求的发出时机是有时间要求的:即从发出到因执行最小风险策略(MRM)而终止的时长应不小于10秒,以使驾驶员有充足的时间接管车辆。国际通行的智驾系统接管缓冲期也普遍设定为10秒以上。但田丰指出,目前多数车企的智驾系统均未达标。
以当前技术条件,若仅依赖毫米波雷达,即便以200米探测距离计算,在时速120km/h(33.3m/s)场景下,系统从识别风险到完全刹停的理论极限时间仅6s,这与国家标准存在4秒缺口。
激光雷达300-500米的超视距探测能力,虽能勉强达标,但平均售价远高于纯视觉方案,这也导致激光雷达在宣传片里是“安全守护神”,在走量车型上却是首砍对象。
凤凰网财经发现,以目前市面车企的技术储备来看,最可行的方式仍为限速——即在复杂驾驶条件(如换道、避障)下其产品时速往往会限制在100km/h以下,通过牺牲通行效率换取合规缓冲时间。
在技术成熟之前,车企恐怕不得不在这种“速度枷锁”与“风险敞口”之间极力寻求平衡。
车厂热衷的“智驾”,真的智能吗?
目前市面所有的“智驾神话”,都像是资本市场的海市蜃楼,吹功能时像乔布斯,谈责任时像贾跃亭。
对于当下车企热衷的“智驾”,汽车专家房力耕表示,很多消费者还没有完全了解L2驾驶辅助是什么,从L0到L5的自动驾驶分级是美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的标准,L2所对应的是部分自动化,车辆能提供方向盘控制、加减速等有限操作支持,但驾驶决策主体是人类驾驶员。
“智驾”目前仍属于辅助驾驶的范畴,并非用户们常常误解的“自动驾驶”。车企吹嘘的“全场景覆盖”,就像健身房自拍永远只拍充血的二头肌。
“L2是驾驶辅助,不是智驾,智驾是被汽车厂商包装出的概念。L2对驾驶员有要求,不管L2系统是否对风险进行了提示,都需要驾驶员判断,及时主动接管”。
他还表示,现在车厂宣传时把L2辅助驾驶宣传为“解放双手”,是巨大的误导。消费者能买到的所有带有L2级驾驶辅助的车,用户手册里会很明晰的写明,使用驾驶辅助时,需要驾驶员全程保持对路况的关注,作为驾车的安全主要负责人,要实时的接管车辆。
“在每台车上都会有这样一个免责声明,其实是车厂已经做了风险规避。像是在暗示,如果你出现事故,是因为你自己没有尽到安全驾驶的责任”,房力耕表示,但事实上,在现实中,就像人们买个电器,很少会打开看完厚厚一本说明书,加上智驾启动也很简单,消费者买来就直接使用了,“对于用户来说,恰恰错失了被好好提醒的环节”,房力耕表示。
此外,房力耕还表示,汽车行业长期存在一种传播套路,厂商在新车发布及销售传播过程中,常常拿出最顶配版本向媒体展示。官网上的图片,或是首批提供给媒体试驾的车型,大都是顶配车辆,通过能力最全面的产品进行传播。如此一来,用户看到的是车辆能力最强、最全的版本,但这并非大多数用户实际会选择的版本。
在实际购买时,大多数用户倾向于中低配版本,但中低配版本与高配版本的能力差异无人提及,“这就导致了巨大的信息差”,房力耕表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智能驾驶方面,在动力系统、操控系统等诸多方面也同样存在。
从某种程度上说,车厂们连画饼都画的有点“种姓制度”,顶配用户吃馅,低配用户啃皮。
“厂家宣传高配版本,用户购买低配版本后,在使用过程中因能力差异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本质上是厂商过度宣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被政策监管”。
行业难题:谁为“智驾”的意外买单?
技术不应该有“种姓制度”,马路也不该变成车企的“免责试验场”,按理来说,“智驾”事故的确责不应该是行业难题,而是法律条文明令行止下的清晰准则。
对此,房力耕表示,管理体系需要和技术一起升级,就像安全带发明后,交警才针对不系安全带的行为进行处罚;酒驾禁令出台后,交警才开展酒驾筛查工作。如今,L2 级驾驶辅助开始大量普及,那么从驾驶员培训,到交警执法过程,“都应该对不正确使用驾驶辅助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管理”。这种监管真空,纵容了车企用“解放双手”的话术收割市场,却让消费者在事故瞬间沦为“人肉安全冗余”。
他举例,现在有用户在方向盘上挂水瓶,自己躺着睡觉,这类行为应该如同开车打手机、开车抽烟一样,被列入违法驾车的违章或违法条例中,同理,在未来智驾时代来临之前,其他相关管理配套体系应该与技术同步完成配套升级。
此外,房力耕也表示,车企在宣传新车时,更多的是传播智驾能干什么,在哪表现的好,但对于哪些时候需要真人介入,车企往往是不说的。房力耕认为,车企这种宣传策略给很多消费者带来了一种误解,“我这个智驾是无所不能了,我就可以在车上睡觉了,可以在车上吃东西了,可以在车上办公了。”这往往是智驾事故的根源。
房力耕提醒,现阶段国内所有车企公开售卖的车型上,都只是L2级别的智驾辅助系统,都需要驾驶员时时刻刻负担起全部的责任。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不要把自己的安全意识,绑定在车企的技术乌托邦幻想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